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剎車
與歐美市場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除了靠貨幣政策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進行改革,激活制度紅利
葉檀
經濟界的人士都在探討貨幣政策,市場人士希望據此決定今后的投資方向,經濟學家在探討目前的貨幣政策是適度寬松還是過度寬松。今年信貸總量突破5萬億的預定規模毫無懸念,現在人們爭議的是到底會達到8萬億還是9萬億。
4月22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召集主要銀行分管信貸的副行長的會議,吹風下一步信貸政策的走向。他稱自2008年11月以來,信貸快速增長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下一步“央行不會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進行規模控制,但希望在今年后3個季度當中貸款投放更加趨于平穩理性”。
平穩與理性難以界定,央行行長周小川等人強調的是“適度寬松”,適度寬松應該有定量標準。
去年央行有關負責人的描述仍然讓人摸不著頭腦,“當前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是要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確保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及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支持擴大內需,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這種描述仍然難以量化,人們的理解只能是,根據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貨幣時松時緊。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披露,爭取2009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7%左右。當時政府提出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就是說,按照2008年12月的經濟情況,17%的廣義貨幣就是適度寬松的標準,而2009年一季度達到了25.5%左右,顯然是過度寬松。
周其仁先生為過度寬松論提供了論據。自1992年有了季度統計數據以來,我國廣義貨幣(M2)的增長總比GDP的增長要快,最少快出了3.5個百分點(2005年第1季度和2007年第2季度),最多則要快出24.7個百分點(1994年第3季度)。純粹以現象分類,今年第一季度M2快于GDP增長達19.3個百分點,在總共68個季度里位居第六名。交代一下,前五名是1993年第3季開始到1994年第3季的連續5個季度,那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第三波高通脹的歲月。
我國長時間實行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不恰當。
首先,貸款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大部分資金還是會源源不斷進入政府基建項目。易綱的吹風會開完后,某國有大行廣東分行行長表示“基本還是政府基建類項目,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類貸款的風險依然相對較高,我們不會貿然介入其中”。銀監會要求各銀行組建中小企業信貸部門,而且級別很高,但多數時間,這些部門就像上市公司的獨董,擺設而已。
其次,中國的危機與歐美的不同,中國金融機構沒有“浸泡在毒資產”中,如果說歐美是金融機構與貸款者信用破滅的危機,中國是低福利國家經濟結構失衡、消費未能跟上的危機。通過釋放巨量貸款,無法解決這一根本矛盾,相反,由于政府吸納的資金更多,居民消費能力相應更弱。
我們應該接受日本過去20年的教訓。日本出口下降,銀行貸款出現壞賬,持股價值縮水,從而影響了日本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而日本企業忙于應付負債,無暇他顧,這就是業界所說的資產負債表的衰退。日本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試圖彌補資產價格下降、實際利率上升、企業負債增長的困局,可惜到目前為止,成效不彰。日本從2002年到2008年6年的經濟增長受惠于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快速增長,出口顯著提升。但2009年3月,日本出現28年來首次巨額的貿易逆差。這說明,需求仍是主導,不解決產品消費市場,經濟就不可能真正復蘇。而政府項目下的訂單,只能挽救大企業于一時,而不能施效于長遠。
第三,有觀點認為,通過維持股市興旺可以增加財富效應使消費增長。今年我國的零售品數據不錯,股市與樓市相繼進入小陽春,如果說西方社會在去杠桿化,中國則反其道而行之,在增加杠桿。
過猶不及。股市市值不是惟一考量,2007年10月,連同港股在內的中國股市總市值,高達6.73萬億美元,已超越EURONEXT、納斯達克、東京及倫敦交易所,排行全球第二位,僅次于首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12月底,滬深A股總市值已超過32萬億元;2008年1月,滬深兩市總市值為16.39萬億。截至2009年4月28日,該數據為242442億元。目前的總市值已超過一年前,政府是否仍然有必要加碼催生資本市場的熱度,以彌補實體經濟的空缺?如果繼續加碼,資本市場的局部泡沫必然更大。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資本市場泡沫必然帶動實體經濟的增長,相反,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復蘇的前奏。
中國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表現在失業率上升等方面。與歐美市場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除了靠貨幣政策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進行改革,激活制度紅利。以中國如此龐大的內需市場,一旦激活制度紅利,民間經濟力量的潛力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