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CDU)在評價肝動脈栓塞介入(TACE)治療肝癌療效中的價值。
方法 對143例原發性肝癌TACE術前、后行CDU檢查,觀察腫瘤大小、血供及肝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結果 TACE術后大多數腫瘤均有不同程度縮小,總有效率為62.94%;腫瘤內部及周邊血供明顯減少(P<0.01),以腫瘤內血流減少更明顯,肝動脈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數明顯下降(P<0.05或0.01)。結論 CDU能客觀判斷腫瘤大小及血流灌注狀態,是檢驗肝癌TACE效果較理想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關鍵詞] 肝癌;肝動脈化療栓塞;彩色多普勒超聲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420-02
中圖分類號:R 735.7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22
肝動脈栓塞介入(TACE)是治療中晚期肝癌的一種應用廣泛和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CDU)觀察143例TACE治療后的肝癌患者,以判斷TACE術的療效,探討CDU 的臨床應用價值,從而指導臨床治療。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間在我院住院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的原發性肝癌患者143例,男106例,女37例,年齡29~82歲,平均57.6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AFP定量測定,超聲及CT、MRI及血管造影等檢查確診為肝癌,其中29例經肝穿刺后組織病理學證實。單發病灶29例,多發病灶114例。超聲測量腫瘤最大徑為16.6cm×14.9cm,最小徑1.9cm×1.3cm,23例伴門靜脈癌栓。
2.檢查方法 應用AU5 型(百勝公司,美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MHz,于TACE治療前及術后1個月進行超聲檢查,用二維超聲觀察肝臟腫瘤的部位、數目、大小及回聲特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與頻譜多普勒(PW)相結合的方法,觀察腫瘤內部及周邊的血流情況,并測量肝固有動脈峰值流速(Vmax)和阻力指數(RI)。根據彩色血流顯像特征,將腫瘤血供量分為4級[1]:①多量血流,瘤周紅、藍血流包繞,瘤內有稀少分支的樹枝狀或2個較長的血管定為III級;②中量血流,瘤周有3~4個短棒狀紅藍血流或瘤內有一個較長血管定為Ⅱ級;③少量血流,瘤周或瘤內可見1~2個點狀或短棒狀彩色血流定為I級;④未見血流,瘤周及瘤內未顯示血流信號定為0級。
3.TACE方法 采用Seldinger 法,根據腫瘤的部位,分別將導管送入肝固有動脈、肝右動脈或肝左動脈,行肝動脈造影定位后再行栓塞化療。化療藥物:5-Fu(750~1000mg),DDP(80~100mg),MMC(10~14mg),栓塞劑為40%的碘油(10~20ml),注射完畢再行肝動脈造影,觀察栓塞效果。
4.療效評價標準 在二維聲像圖上,可以從腫瘤的大小、內部回聲的改變來判斷療效,一般以腫瘤縮小50%以上為顯效;腫瘤縮小不足50%為有效;腫瘤大小無變化,維持1個月以上為穩定;腫瘤體積增大或病情惡化為無效[1],總有效率為顯效和有效之和。
5.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腫瘤大小變化 TACE治療后一個月測量腫瘤直徑,治療有效者二維聲像圖表現為:腫瘤周邊出現強回聲“包膜”,腫塊出現不同程度的縮小,或者腫塊回聲呈片狀及條索狀增強,邊界模糊,低回聲暈消失。本組143例患者,TACE后顯效34例,占23.78%,有效56例,占39.16%,穩定23例,占16.08%,無效30例,占20.98%。總有效率62.94%。
2.腫瘤血供變化 腫瘤血供變化在治療后4周測得,此時腫瘤血供變化較為顯著。TACE后腫瘤內部及周邊血流明顯減少,腫瘤血供≥Ⅱ級者由TACE治療前的87.41%(125/143)降為術后的75.52%(108/143),腫瘤內血流減少較周邊血流的更明顯,TACE治療后腫瘤血供與治療前比較χ2=6.69,P<0.01有顯著性差異。TACE術后肝固有動脈峰值速度及RI與術前比較均明顯下降,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見表1。
表1 TACE治療前、后腫瘤血供變化情況 n=143[例(%),-±s]
項 目治療前治療后χ2或t值P值
腫瘤血供0級3(2.10)8(5.59)2.36>0.05
Ⅰ級15(10.49)27(18.88)4.02<0.05
Ⅱ級36(25.17)49(34.27)2.83>0.05
Ⅲ級89(62.24)59(41.26)12.60<0.01
肝固有動脈峰值速度84.27±17.5173.28±13.475.949<0.01
RI0.67±0.110.64±0.122.311<0.05
討論
正常肝臟以門靜脈供血為主,占整個肝臟血供的70%~
75%,而肝癌的血供中肝動脈供血占75%,肝動脈血流明顯增加,最大流速平均84.27cm/ s(正常人平均67cm/ s),本組結果也證實了肝癌血供主要來自肝動脈。肝癌內的腫瘤血
管排列失去正常形態,呈紊亂纏繞的拌狀或網狀,管壁平滑肌缺如。這種病理和血流動力學特點,決定了其在常規彩色多普勒成像上常表現為瘤內的“高速高阻”動脈血流的特征[4]。本組示腫瘤內動脈血供≥2 級占87.41%(125 /143)。
腫瘤大小的變化是評價療效的重要指標,瘤體內有無血流信號是判斷能否達到根治性治療的依據,瘤體內血流信號消失或明顯減少,腫瘤縮小就越明顯,間接提示腫瘤細胞可能全部或大部分壞死[1],本組有5例腫瘤內部及周邊血流信號在TACE治療后消失,腫瘤也完全消失。
TACE治療肝癌的主要機制為閉塞腫瘤供養動脈,造成治療局部腫瘤細胞、內皮細胞缺血缺氧,達到抑制腫瘤生長,促使腫瘤細胞壞死、凋亡的目的。肝癌患者TACE的中、遠期療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腫瘤組織血流阻斷程度,CDFI 能有效地反映組織血流灌注狀態,因此本研究應用CDFI對肝癌TACE前后的腫瘤血流灌注進行評價。TACE后腫瘤內部及其周圍血流明顯減少,主要是腫瘤內部及其周邊動脈腔狹窄、閉塞,導致肝固有動脈流速下降,且以收縮期峰值速度下降為主,本組TACE后肝動脈血流明顯下降,肝固有動脈峰值速度由(84.27±17.51cm/s)下降為(73.28±13.47cm/s),RI由(0.67±0.11)降為(0.64±0.12),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TACE治療后血供明顯減少或消失者,腫瘤均明顯縮小,血供減少不明顯或出現新生腫瘤者療效較差,病灶常無明顯縮小。如果病變區擴大,血流增多,重新出現動脈性血流,提示病變進展、惡化。有作者認為腫瘤近旁又檢出豐富的動脈血供,提示適合再行肝動脈栓塞化療[5]。
肝癌TACE前、后行CDFI 檢查,能實時動態地顯示肝癌的聲像圖、腫瘤血供、肝動脈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判斷其治療效果,估計預后,給進一步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避免了盲目性。彩超以其準確、高效、無創、價廉及可重復性等特點,成為目前檢驗肝癌TACE 效果較理想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傊貌噬嗥绽粘晫ACE術后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可為臨床判斷TACE的療效及患者預后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并指導臨床進一步治療。
參考文獻
[1]劉允怡.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概述[J].中華外科雜志, 2004, 42(5): 257-259.
[2]趙司琴,殷廣福,穆紅艷,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選擇性門靜脈聯合肝動脈栓塞治療中晚期肝癌中的應用[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0,9 (5):294-296.
[3]趙柏山,羅淑英,段云友,等.應用自然組織諧波和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技術評價集束電極射頻治療肝癌的早期成果[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0, 16 (2): 135-137.
[4]曾燕榮,趙玉珍.肝癌血供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2,18(10):1081-1083.
[5]張新力,施 源,陳 重,等. 肝動脈栓塞介入治療中晚期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動態觀察[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9):566-567.
(收稿日期:2009-05-27 修回日期:2009-07-27)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