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482-02
中圖分類號:R 656.2+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64
腹股溝斜疝是兒童的常見疾病,疝囊高位結扎術是其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術后約有1%左右的復發率[1],需再次手術治療。為降低手術復發率,我科從2003年2月起,對小兒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方法作了改進,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203例,男性194例,女性9例。患兒年齡15天~13歲,平均4.1歲。疝嵌頓急診手術26例,其中腸管壞死2例,擇期行經腹股溝疝囊高位結扎術177例。術中發現6例為滑動疝,另197例為普通斜疝。
2.手術方法 均采用下腹橫紋切口,長約2 cm,在精索內前方找到疝囊后橫斷,用一把止血鉗橫行夾閉近端疝囊以作牽引,邊提拉邊游離疝囊至見到疝囊頸處腹膜外脂肪上方約1~2 cm止,游離過程中因疝囊始終處于封閉狀態,操作簡單且很少撕裂,再用另一把止血鉗在盡可能高位鉗夾疝囊,鉗夾時使疝囊壁展開,減少皺折,繼續用第一把止血鉗牽引疝囊,用4#或7#絲線在止血鉗近端連續“S”形貫穿縫扎疝囊,即相當于“外荷包”縫扎,在縫扎線近端再結扎一圈。嵌頓疝切開疝囊后先處理、還納疝內容物,滑動性斜疝充分游離、還納疝內容物后行疝囊重建,同法高位結扎疝囊。
結果
本組203例,手術時間12 ~40分鐘,平均18分鐘;術中出血1~5 ml。術后陰囊血腫3例,未做特殊處理,均于術后6周內癥狀緩解。醫源性隱睪1例,術后三月在外院行睪丸固定術,患兒術后第1~3天出院。術后169例獲得隨訪3個月~5年,無一例復發。
討論
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小兒斜疝與成人斜疝發病機制不同,因此小兒斜疝只要作單純疝囊高位結扎就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這是公認的治療小兒斜疝的典型方法。手術方法很多,但核心均為盡可能高位結扎疝囊,目前較為廣泛采用的手術方法有腹部小橫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及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術是小兒常見、簡單手術,但仍有1%左右的復發率,復發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① 游離疝囊未到內環口水平就結扎疝囊,未做到真正的高位結扎[2];②因疝內容物與疝囊頸粘連,術中未將其游離就行結扎,從而使疝囊高位結扎不牢固;③滑動性斜疝未充分游離、還納疝內容物及疝囊重建,即“低位”結扎疝囊;④由于一味追求小切口,導致手術操作難度加大,在作疝囊高位內荷包縫合時縫合不在同一水平面或無法做到高位縫扎,甚至很多手術者僅行簡單“8”字縫扎疝囊。容易殘留“小疝囊”致術后復發。本手術操作方法的特點有: ①游離疝囊簡單、安全。操作時用第一把止血鉗牽引疝囊后,只需用濕血墊沿疝囊壁向近端輕推即可輕松游離疝囊至高位,游離過程中因疝囊始終處于封閉狀態,不需像常規方法那樣將疝囊用多把止血鉗提拉、左手食指伸入疝囊游離,具有操作簡單、極少撕裂疝囊且不易損傷疝內容物等優點。②能做到真正的高位或超高位結扎疝囊。在行疝囊高位結扎時,大多數手術醫師均用貫穿縫扎或內荷包縫扎。貫穿縫扎操作簡單,對較小的疝囊效果肯定,但在疝囊頸大者,容易殘留小疝囊致術后疝復發;而內荷包縫扎對大小疝囊結扎效果較好,但操作相對困難、易出現縫合線不在同一水平面而未真正做到高位結扎,特別是經驗不足者易出現撕裂疝囊或針尖損傷精索等副損傷。本手術操作方法在用第一把止血鉗牽引疝囊后,很容易在高位或超高位用第二把止血鉗鉗夾疝囊頸部,鉗夾疝囊時注意將疝囊盡量展開、減少皺折,止血鉗只需鉗夾1~2齒即可避免夾破疝囊壁,在鉗夾上方,可輕松行連續“S”形貫穿縫扎疝囊(即外荷包縫合),在縫扎線近端再結扎一圈加固,從而真正做到了高位或超高位結扎疝囊。本法對疝囊頸較大者優點尤為突出。滑動性斜疝在充分游離、還納疝內容物、重建疝囊后同法處理。③降低復發率。由于該手術方法較好的避免了上述疝復發因素,真正做到了高位或超高位、牢固結扎疝囊,從而有效的降低術后復發率。
隨著醫學的發展,很多醫院的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都采用了腹腔鏡,但現階段使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的醫院也不少,尤其是我國“新醫改”和“新農合”的普及,很多基層醫院均開展了此類手術,如何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降低術后復發率是手術關鍵。筆者認為,本組病例的手術方法可提高手術安全性、減少副損傷、降低術后復發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許 建,余小炯.小兒腹股溝疝78例術后復發原因及防治[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7):126.
[2]宮 莉,芮有臣.小兒復發性腹股溝疝的再手術治療[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1,26(3):208-209.
(收稿日期:2009-04-17 修回日期:2009-08-13)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