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顯微血管減壓術;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并發癥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507-02
中圖分類號:R 745.1+1047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76
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經功能破壞的癥狀,常于40歲后起病,女性較多。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以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不自主抽動為特點,無神經系統其他陽性體征的周圍神經病。兩種疾病藥物和局部神經治療無效時,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最有效。我科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對2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和31例面肌痙攣患者,成功采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現將圍術期的護理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三叉神經痛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36~70歲,平均52.2歲?;紓任挥谟覀?例,左側12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4例,Ⅱ、Ⅲ支痛者16例。面肌痙攣患者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齡22~61歲,平均45.6歲。患側在右側14例,左側17例;病史1.5 ~20.0年,平均6.8年。經MRI檢查并排除顱內占位病變引起的繼發性疼痛或痙攣。均經過藥物或其它方法治療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2.手術方法 采用插管全麻醉方式,在患側后枕處局部做一小切口,把異常血管和神經分離,用特殊材料把二者隔離開來即可。術中仔細辯認避免遺漏責任血管,將壓迫血管充分減壓,選擇大小和形狀合適的減壓棉墊[1]。
3.結果 2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18例(90%)術后當日止痛,1例(5%)疼痛逐漸減輕,1例(5%)疼痛無改變。31例面肌痙攣患者中,28例(93.3%)術后痙攣消失,2例(6.6%)減輕,1例(3.3 %)痙攣無改變。治療總有效率90%。住院天數8~14 d,平均12.6 d。隨訪2~7年,平均4.5年,無復發病例。
護理措施
一、術前護理
1.術前準備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盡快熟悉病情,參加術前討論,了解手術步驟等,制定相應的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如手術前后觀察及護理的內容與重點。手術要求無菌操作,備皮作為術前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保留女病人的形象美感,采用局部備皮,即頭部病變同側的耳后枕部5厘米處,術后頭發蓋住切口,與正常人一樣。男性可剃光頭。
2.心理護理本組病人病史較長,因懼怕手術,曾經多方求醫嘗試各種治療的效果。面對手術,病人有恐懼和焦慮心理,表現出怕麻醉,擔心手術效果的顧慮。護理人員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向病人介紹麻醉師、手術醫生、護士的技術情況,由手術醫生介紹手術方式及術后效果,并請同種疾病已經恢復的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消除恐懼和焦慮,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手術。
二、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
①生命體征觀察:術后進入監護室,24 h內嚴密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及傷口引流狀況,防止繼發性出血,嚴密觀察呼吸變化,注意有無腦干受壓癥狀[2]。②體位護理。全麻未醒時,予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清醒改半臥位,減少出血,防止腦水腫。③飲食護理:術后清醒6 h后,飲少量水,患者無吞咽、惡心、嘔吐現象,再予流質飲食,逐漸半流質飲食,術后2~3 d進普食。④其他:定時翻身拍背,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觀察耳、鼻腔有無異常流液現象,一旦發生,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1例三叉神經痛病人出現腦脊液漏,給予半臥位,及時抗感染、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
三、并發癥的護理
1.顱內低壓征及顱內血腫 因術中吸除大量腦脊液,加上術后顱內滲血刺激導致腦脊液分泌減少,特別是老年人,易發生暫時性顱內低壓。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眩暈、惡心、嘔吐,全麻清醒后,有頭痛、眩暈、嘔吐癥狀者給予平臥位或頭低位。本組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和1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發生頭痛、眩暈、嘔吐癥狀,經過對癥處理3~5 d癥狀消失。顱內血腫并發癥發生較低,但最危險,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組病人有一例出現顱內血腫。經手術清除血腫病情好轉。
2.面癱、面部麻木 本組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2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1例面肌痙攣患者出現面癱。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各1例患者術后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主要是顯露血管神經牽拉小腦時面、聽神經受到牽拉出現損傷,或者相應神經滋養血管受刺激致血管痙攣[3]。術后可囑病皺眉、閉眼齜牙,觀察病人顏面是否對稱,眼瞼是否閉合不全,口角是否歪斜等癥狀,給予局部按摩、保暖、解痙,針灸,擴張血管,神經營養藥物,保護眼角膜等方法處理,半年隨訪上述癥狀緩解。
3.腦脊液漏 本組1例75歲三叉神經痛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漏,可能為術后顱內壓增高年老體弱切口愈合不良所致。經積極處理傷口并加強營養及抗炎治療后好轉。
討論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與手術開顱部位相同,減壓神經相近,術后并發癥基本相同,護理內容基本一致。小腦橋角解剖結構復雜,匯集著從基底動脈所發出的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迷路動脈、橋支及其分支靜脈,還有個別從椎動脈直接發出的小腦后下動脈等。而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患者局部神經和血管多呈異常形態或走行,因此手術易損傷血管造成神經受壓。其術后并發癥包括顱內低壓征、顱內血腫、面癱,面部麻木、耳鳴、聽力減退、腦脊液漏、口唇皰疹、面神經麻痹、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麻痹、耳鳴、聽力下降、腦脊液漏等,但多數并發癥比較輕微,幾乎無手術死亡病例。三叉神經從腦干發出,腦干是人的生命中樞,此處血管、神經密集,由于血管對神經的壓迫,術中及術后可能會影響腦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變和繼發性損傷昏迷。因此,護理上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認真細致觀察病情,給予系統、完善的術前和術后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于炎冰,張 黎,徐曉利,等.顯微血管減壓術后復發三叉神經痛的手提術治療,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9(22)539-540.
[2]張水琴,梁景文,楊利孫.三叉子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病人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18):585-586.
[3]蔣吉英,竇寰宇,高培福,等.三叉神經根血管供應的顯微解剖及臨床意義[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0,14(2):116-117.
(收稿日期:2009-05-02 修回日期:2009-07-21)
(編輯:凌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