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ABI)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方法 80例高血壓患者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同時測量踝部動脈和肱動脈血壓,計算ABI;根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分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組(AS組,n=46)和非頸動脈粥樣硬化組(非AS組,n=34),比較兩組的ABI變化;同時對AS組的ABI與IMT進行相關性分析。 結果 AS組和非AS組分別有30例(65.22%)和12例(35.29%)患者ABI減低(P<0.05),兩組的ABI分別為(0.79±0.08)和(0.90±0.16),P<0.05。在AS組中,ABI減低患者的IMT較ABI正常患者明顯增厚[(1.20±0.16)vs(1.10±0.10),P<0.05],經直線相關性分析,ABI與IMT呈負相關(r=-0.452,P<0.01)。結論 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ABI明顯減低,ABI與IMT呈負相關,高血壓患者常規測量ABI對早期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高血壓;踝臂指數;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內膜中層厚度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384-02
中圖分類號:R 543.4;R 54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02
踝臂指數(ABI)是指下肢踝部動脈收縮壓與上肢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是診斷周圍動脈硬化的可靠指標,通常用于外周動脈疾病(PAD)的診斷,反映患肢缺血程度的輕重。近年來,ABI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測量手段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2]。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應用ABI測定和頸動脈超聲檢查方法,探討高血壓患者ABI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2007年7月~2008年12月住院和門診高血壓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齡(66±12)歲。高血壓的診斷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的標準,即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1 mmHg=0.133 kPa)。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各種急慢性感染、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和其它內分泌疾病。
2.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測定[3] 患者去枕平臥,使頸部充分顯露,用7.5~1.0 MHz高頻探頭在頸總動脈遠端(距頸動脈球部膨大起始處1.0 cm)、頸內動脈近端(距頸動脈球部分叉處1.0 cm)及其前后1.0 cm處,沿血管長軸縱向探查,在心臟舒張末期固定動脈后壁圖像,動脈后壁表現為由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兩條平行亮線,取其垂直距離計算,共測量3次,左右兩側共6次,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患者頸動脈的IMT。并依次探查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有無斑塊及數量。動脈粥樣硬化定義為IMT≥0.9 mm,和/或伴斑塊形成。
3.ABI測定 患者靜臥休息5 min,用標準汞柱式血壓計袖帶纏于上臂肘窩或踝關節上2.5 cm處,使用便攜式多普勒超聲探頭置于肘窩/肱動脈或內踝后/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探測動脈搏動最佳點,然后按測量血壓常規方法充氣和放氣,記錄血壓讀數,連續測量2次,每次間隔1 min,取2次平均值作為該動脈的收縮壓。參照美國心臟協會(AHA)推薦的方法[4]計算ABI:先分別測量雙側肱動脈并取其平均值作為肱動脈收縮壓,若兩側血壓差>10 mmHg,則以高側血壓值作為肱動脈收縮壓;再分別測量一側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收縮壓,取其中的高值作為該側踝部收縮壓,以該收縮壓除以肱動脈收縮壓作為該側下肢的ABI。同樣方法測量和計算另一側下肢ABI,以較低一側的ABI作為該患者的ABI,ABI≥0.9定義為正常,ABI<0.9定義為減低。
4.分組情況 根據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分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組(AS組)46例和非頸動脈粥樣硬化組(非AS組)34例,比較兩組患者ABI減低的發生率及ABI值。同時對AS組中ABI<0.9和ABI≥0.9患者的IMT進行比較,并行ABI與IMT相關性分析。
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間數據的數量關系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ABI減低的發生率及ABI的比較 AS組和非AS組分別有30例(65.22%)和12例(35.29%)ABI減低(P<0.05),兩組的ABI分別是(0.79±0.08)和(0.90±0.1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AS組與非AS組IMT及ABI比較(-±s)
組別nABI減低例數(%)ABIIMT(mm)
AS組4630(65.22)0.79±0.081.29±0.07
非AS組3412(35.29)0.90±0.160.82±0.19
χ2或t值-5.874.06315.508
P-<0.05<0.01<0.01
2.AS組中ABI與IMT相關性分析ABI<0.9共30例(65.22%),IMT為(1.20±0.16)mm;ABI≥0.9共16例(34.78%),IMT為(1.10±0.10)mm,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682,P<0.05)。相關性分析顯示,AS組患者的ABI與IMT呈負相關(r=-0.452,P<0.01)。
討論
高血壓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連續性的全身疾病,是全身動脈系統疾病發生的共同基礎。有研究表明[5],血管壁內膜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頸動脈內膜中層是最早受累的部位。因此,頸動脈IMT常作為反映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是高血壓危險分層中靶器官損害的主要指標之一[3,6]。ABI是下肢踝部動脈收縮壓與上肢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最初用于診斷下肢外周動脈疾病(PAD),是血管外科篩查和診斷PAD的可靠指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1,7,8],PAD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有一定相關性,盡早篩查PAD可以識別處于心血管危險的高危人群,通過測量ABI的方法可早期評價患者的心血管病變風險,以便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避免猝死和嚴重心血管事件發生。
目前,國內有關ABI與冠脈病變、腦卒中等方面的研究較多,ABI與IMT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對高血壓患者的ABI與IMT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組ABI減低的發生率較無頸動脈粥樣硬化組明顯增高(P<0.05),ABI值明顯降低(P<0.05)。對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組的ABI與IMT相關性分析顯示,ABI與IMT呈負相關(r=-0.452,P<0.01)。結果提示,高血壓人群常規測量ABI對早期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有重要價值。
ABI屬于無創檢查,測量簡單易行,而且重復性好,可在診室內進行,也適合于人群普查,積極開展和利用ABI可更好地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目前多數采用靜息ABI,有報告顯示[9],運動后ABI比靜息ABI具有更高敏感性,可發現更多動脈硬化患者。在臨床工作中,對心血管病高危患者進行靜息ABI和運動后ABI聯合測量可能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藍運競,楊成明.踝臂指數與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1):119-121.
[2]胡大一.貫徹循證醫學的原則,做好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A].見: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7——新進展與臨床案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18.
[3]許先進,董 旭.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8,16(8):665-668.
[4]Grundy SM,Cleeman JI,Merz CN,et al.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04,110:227-239.
[5]Ghiadoni L,Taddei S,Virdis A,et al.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ll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98,32(7):25-32.
[6]王鐘林.高血壓[A].見:趙水平, 胡大一. 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8-232.
[7]王領軍,胡大一.踝臂指數與動脈粥樣硬化[J].中國醫刊,2005,40(5):32-34.
[8]董 強,張月蘭,王福莉,等.踝臂指數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17(1):66-68.
[9]江 鋒.運動踝臂指數與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相關性探討[J].右江醫學,2008,36(3):264-265.
(收稿日期:2009-05-18 修回日期:2009-08-04)
(編輯:潘明志 英文審校:唐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