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舒肝解憂中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療效。
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的臨床治療方案,將呼吸科專科門診及病房入選的支氣管哮喘患者10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n=50例),對照組(n=50例),兩組患者均按相關指南采用西醫基礎治療,治療組加服舒肝解憂中藥,療程為30天。結果 治療組在支氣管哮喘癥狀改善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 兩組治療后肺功能FEV1%pre、FEV1/FVC、PEF%pre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FEV1%FVC、PEF%pre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舒肝解憂中藥有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功效,無不良反應。
[關鍵詞] 舒肝解憂中藥湯劑;肺功能指標;支氣管哮喘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418-02
中圖分類號:R 562.2+5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21
支氣管哮喘為反復發作的喘息、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病癥。它屬祖國醫學“哮病”、“哮癥”范疇,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其致病機制十分復雜。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舒肝解憂中藥湯劑,治療支氣管哮喘病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呼吸科專科門診及病房住院患者,進行肺功能指標檢測。篩選出符合支氣管哮喘的患者100例,排除其它疾病如肺結核、真菌、腫瘤等因素所致的慢性喘息者,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按納入順序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43.19±11.01)歲,病程(5.23±6.83)年。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5.26±11.37)歲,病程(6.74±9.6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吸氧、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茶堿、抗膽堿藥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舒肝解憂中藥湯劑;舒肝解憂中藥方:柴胡、青皮、丹皮、香附、厚樸各9 g,郁金、白術、茯苓、赤芍、當歸各12 g,丹參15 g。肝郁化火加黃芩6 g、山梔9 g、珍珠母15 g;脾虛濕盛加蒼術9 g、生薏仁30 g、陳皮9g。一療程為30天,之后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肺功能指標檢查。
3.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支氣管哮喘療效判斷標準[1]。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FEV1增加量>35%,或治療后FEV1>80%預計值。顯效:哮喘發作較治療前明顯減輕,FEV1增加量范圍25%~35%,或治療后FEV1達到預計值的60%~70%。PEF晝夜波動率<20%。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好轉:哮喘癥狀有所減輕,FEV1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質激素和(或)支氣管擴張劑。無效:臨床癥狀和FEV1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顯效率=(臨床控制數+顯效數)/總觀察病例數×100%。總有效率=(臨床控制數+顯效數+好轉數)/總觀察病例數×100%。
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差值比較先行方差齊性檢驗,再采用成組t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采用Wilcoxon法。
結果
1.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各自比較治療前后肺功能FEV1%/FVC、FEV1/FVC、PEF%pre指標,表明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治療后FEV1/FVc、PEF% pre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治療組治療后FEV1%pre水平與對照組治療后無統計學差別(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 FEV1%pre(%)FEV1/FVC(%)PEF%pre(%)
治療組50治療前(1)60.2152±19.5579871.6239±12.4372865.7304±23.78928
治療后(2)79.9609±18.36944※△85.9848±11.30518※◆86.1826±22.50104※▲
對照組50治療前(3)59.2114±19.1892868.5159±12.8760163.5455±23.00994
治療后(4)74.2364±15.5225980.5591±10.14381※78.0932±17.42394※
t值---(1):(2)(3):(4)(2):(4)5.2044.3651.6836.0425.1952.5264.4173.3642.016
注:※P<0.01;◆P<0.05;△P>0.05;▲P<0.05
2.支氣管哮喘療效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相應的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為76.0%,兩組比較經統計學處理,χ2=6.35,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
表2 兩組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比較 [例數(%)]
組別例數控制顯效好轉無效顯效數(率)總有效數(率)
治療組5028163344(88.0)47(94.0)
對照組50201441234(68.0)38(76.0)
討論
支氣管哮喘的形成和反復發作除了過敏外,還有多種因素如氣候、食物、精神因素、內分泌調節等綜合作用的結果[2]。現代醫學研究已公認哮喘是典型呼吸系統疾病中心身疾病之一[3],精神因素在疾病的發生、演變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引起哮喘的發病機制眾所周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故情志內傷之病多與肝臟有關,《醫碥》載:“郁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因肝主疏泄,惱怒、思慮、悲哀、憂愁等情志變化往往使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而肝火和痰阻血瘀致哮喘均是在氣郁基礎上形成。祖國傳統醫學[4]對于哮喘的發作,多認為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摶結,壅塞氣道,肺宣降失常,引動積痰而致。因肝肺關系密切,所以哮喘發作與肝密切相關,治療上我們也應注意哮喘從肝治。
本研究根據多年臨床資料總結,認為支氣管哮喘的主要病機為肝郁脾虛,痰瘀阻絡。故治疏肝健脾,化瘀降濁立法。給予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厚樸疏肝理氣解憂。肝氣郁結,橫克脾土,癥見乏力,胃脘不適,故調治以健脾為要,予白術、茯苓、陳皮健脾益氣;予苡仁、陳皮降濁。肝郁脾虛,氣機不暢,氣血運化失常,久則必致脈絡瘀阻,故活血通絡貫穿治療始終,方中以當歸、赤芍、丹參、丹皮活血化瘀。通過臨床實驗表明,舒肝解憂中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顯著,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提示該方法對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癥狀有明顯作用。
總之,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極其復雜,中藥治療有單味藥,更多的是采用復方制劑研究報道,如溫和益氣、補腎活血、舒肝解憂等方藥[5]。體現了中藥多環節、多靶點、多通道的調節機制。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中藥治療支氣管哮喘基因靶點將成為可能,為深入研究此病癥作用機制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11):817-822.
[2]朱 琳.淺論中醫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思路與方法[J].國醫論壇,2006,21(3):17-18.
[3]蔣加雁,李 雨.支氣管哮喘患者焦慮和抑郁調查及治療研究[J].臨床醫,2007,5(27):60.
[4]周仲瑛,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19-120.
[5]王嘵紅,楊牧祥,于文濤,等.中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通報,2006,5(5):63-66.
(收稿日期:2009-06-10 修回日期:2009-08-07)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