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指出,按生物學規律測算,人的壽命應是性成熟期的5~7倍,若20歲作為性成熟的界限,人可以活到100~140歲。然而大多數人活不到這一年齡,主要是免疫力降低所致的各種疾病在作祟。尤其上了年紀以后,受疾病感染的機會更多,容易被病魔奪去生命。而決定人體免疫功能強弱的關鍵恰恰就在于胸腺。胸腺位于胸骨柄的后方,縱隔上部,緊貼在氣管的前面。在胚胎發育早期,胸腺與甲狀腺同出一源,出生后,胸腺迅速發育并漸行移居于胸骨后。出生時的胸腺約15克,到青春期高峰達30~40克,以后逐漸退化。胸腺是人體中“壽命”較短的器官,進入老年期后,可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
胸腺髓質微環境是培養T細胞的理想“場所”。T細胞被譽為人體健康的衛士,它在細胞免疫反應中具有神通廣大的本領,能夠直接殺傷進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腫瘤細胞和來自體內外的異物。如果說T細胞是人體的一支“警衛部隊”,那么胸腺就是一所“軍事院校”。T細胞出生于骨髓,是原始血細胞(造血干細胞)的后裔,原始血細胞隨血液循環移居于胸腺,增殖分化成淋巴細胞,可惜的是,增殖后的淋巴細胞絕大部分在胸腺皮質內死去,僅一小部分(1%的是強者)進入胸腺髓質內得以健康成長,獲得了細胞免疫的重要功能,此時,人們才把這群強者稱為T細胞。
成熟了的T細胞很快擔負起健康衛士的職能,它們告別胸腺,奔赴保衛人體的各個戰場——密如蛛網的淋巴結、血管和脾臟等器官組織,一旦發現有細菌、病毒、異物等入侵,或遇到體內的叛逆者——致突變細胞(癌細胞的前身)時,T細胞就把這些“敵害”(免疫學上的抗原或帶有抗原的靶細胞)的相貌特征牢牢記錄下來,這一過程醫學上叫做“致敏”。致敏的T細胞在巨噬細胞的協助下,向這些來自體內外的“敵害”群起而攻之,發揮從胸腺內學來的“十八般武藝”殺傷靶細胞與抗原。這十八般武藝就是24種淋巴因子中的一部分。
人們利用T細胞識別抗原的特點,用特殊的方法來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如把麻疹疫苗接種到體內,T細胞對此并無準備,于是發生了一次小小的“麻疹”,然而T細胞卻因此掌握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本領。一旦麻疹病毒再次入侵,它和B細胞就會產生大量的抗體進行作戰,從而使機體獲得對付麻疹的持久免疫(T細胞壽命可達10~20年以上)。現在,醫學家們正在設法以同樣的機理,力求打開攻克癌癥的通道——癌癥免疫療法。
人過中年以后,胸腺漸行退化。胸腺的退化與人的衰老密切相關,因為當胸腺萎縮之后,人體內的T細胞大大減少;同時亦減弱了B細胞的輔助與抑制作用,造成相互之間的不協調。B細胞亦往往不按需要產生抗體,不分敵友,胡亂攻擊正常細胞,從而使人致病。當代醫學科學已經證明,很多老年性疾病與胸腺萎縮所致的T細胞減少有著因果關系,于是醫學家對胸腺提取物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以胸腺素的研究最為出色。胸腺素能行之有效地增強細胞免疫的功能,使T細胞對抗原的反應性增高,能連續誘導T細胞及其分化發育的各個階段,且具有調節改善機體免疫平衡的作用。經試驗,大部分老年人在服用胸腺素后,T細胞能迅速增加,重建免疫功能,進而大大增強了抗病能力。
美國免疫學家麥克勞頓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胸腺發育成熟、功能完善的青年時代抽取一定數量的T細胞冷凍保存起來,當他進入老年時,再把這些細胞重新注入其本人體內,促使其正在退化的免疫功能重新活躍起來,有效抵御衰老。可以預見,隨著對胸腺研究的不斷深化,人類的期望壽命將逐步成為現實。
據《健康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