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產權保護是激發中小型企業創新潛能、優化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貿易秩序的重要工具。現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仍存在著許多缺陷,為最大限度地維護中小型企業的利益,政府應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著力營造“保護嚴密、執法有力、服務便利”的知識產權運行環境;企業應當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能力,同時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
關鍵詞知識產權;自主創新;專利文獻;涉外知識產權
1引 言
在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下,衡量中小型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不再是資金、土地、廠房和設備,取而代之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企業文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識產權”。今天,看似抽象的“知識產權”,已實實在在地成為中小型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下,獲取生存、發展空間的關鍵因素。
筆者為完成部級立項科研課題,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部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在調研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南海區中小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總量少,知識產權工作經費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等。本文根據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特征,結合南海區中小型企業的具體情況,重點探討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中小型企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措施。
2佛山市南海區部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
2.1 知識產權訴訟糾紛案多
據統計,2007年,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審知識產權案件297件、二審知識產權案件11件,加上舊存案共收案371件,共審結316件,結案率達85.18%。從案件類型來看,專利糾紛案件最多,專利糾紛主要是外觀設計專利糾紛,共179件。從地區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順德區、南海區及禪城區。
2008年,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共計受理知識產權民事案件595件,其中一審案件561件、二審案件34件,在這些案件當中,專利權案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48件;到目前為止,已審結案件550件,結案率達到92.4%。與同期相比,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的申訴比例略有下降,但專利權案的比例卻逐步上升。
2.2 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呈多元化、復雜化趨勢
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1) 被告主體多元化
成為侵權糾紛案件被告的既有被控產品的制造商,也有被控產品的銷售商,并且被控產品的經銷商往往有多個,從地域分布上,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甚至還有國外的。
(2) 案件審理的難度增大
許多案件的侵權手段比較隱蔽,新問題不斷出現,經常在同一案件中存在多種復雜的法律關系,審判難度加大。
(3) 訴訟標的額不斷提高
訴訟標的額在一定程度上能綜合體現案情繁簡和案件影響范圍,標的額大的案件,疑難程度一般較高,社會影響也會較大;反之,標的額小的案件,通常案情簡單,沒有大的社會影響。近年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標的額有不斷提高的趨勢。
2.3 政府及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正逐步提高
近年來,南海區中小型企業發展迅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支撐和品牌效應的企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并積極采取相關的專利保護措施,變知識產權優勢為產業優勢,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又一新舉措。
南海很多企業越來越重視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如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廣亞鋁業有限公司、南海新達高梵實業有限公司、廣東伊立浦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南海市九江永興閥門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現都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專利產品,有的還參與制定了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成為科技創新帶動企業發展的標桿。
目前,南海全區有12家企業成為“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8家企業成為“市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已獲2項“省專利優秀獎”;南海已有省級的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8家,被省認定知識產權優勢民營企業10家。南海的專利申請已從量變跨越到質變,到2007年底,全區累計專利申請量近4萬件,授權量近2萬件。
3南海區中小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知識產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權利人應當也必須積極主動地采取法律保護措施,否則,即使法律再完善,也無濟于事。對于企業來說,能否有效地保護、運用和管理企業的知識產權,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南海區中小型企業在知識產權工作認知、推進和實施方面起步較晚,知識產權工作整體水平較低,還存在以下問題。
3.1 知識產權流失嚴重
一方面,企業科技人員的流動造成知識產權的流失。科技人員流動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擇業自由的體現,也是促進人才分流、實現科技人才和技術資源優化配置的一項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企業管理的缺陷,加上某些科技人員法律意識薄弱,不少科技人員在流動過程中,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的管理制度,把本企業的關鍵技術或秘密當作給新企業的見面禮并以此為提高自己“身價”、得到器重的砝碼和資本。
另一方面,企業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沒有足夠的重視,也是導致知識產權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知識產權價值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以知識產權為重要內容的無形資產評估卻未受到企業應有的重視,相當一部分企業在評估企業資產時,沒有包括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有些企業即使對知識產權進行評估,往往也是低評,遠遠低于知識產權的實際價值,從而造成知識產權的流失。
3.2 企業依法維權能力欠缺
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相對淡薄,主要表現在:
(1) 企業科技人員長期受科技計劃管理和評價體制的約束,偏重學術研究,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相對薄弱,缺乏足夠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和經驗;
(2) 許多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識仍停留在專利等工業產權的層次上,而對品牌、企業形象、外觀設計、軟件等知識產權特征認識不足,更談不上有效管理和保護;
(3) 當企業知識產權受到非法侵犯時,有些企業不愿也不會訴諸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知識產權權益,在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方面顯然還有所欠缺。
據南海區工商聯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南海的民營企業在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意識有了一定提高,但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的企業還不多,甚至一些知名的大企業都屢遭侵權事件。
3.3 知識產權管理尚不完善
一些中小型企業的科研工作仍是走“立項、完成、驗收、鑒定”的程序化道路,企業在科研課題的立項上,并沒有把知識產權作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標,沒有把能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來衡量。
中小型企業組織結構中,沒有設置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或承擔該項職能的部門,缺乏知識產權管理人才,這導致企業內知識產權的管理始終維持在低層次的管理層面——檔案管理層面。
企業內與知識產權管理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如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成果歸檔制度、勞動合同制度等不夠健全,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管理、保護和運用效率大打折扣。
3.4 不善于運用專利文獻提供技術信息
有些企業在搞項目研究時,不善于運用專利文獻提供的技術信息,在研發過程中造成重復或無效勞動,導致科研經費的浪費。或者對信息檢索方法不夠了解,很難檢索到最新的國內外相關技術專利信息。如有些企業在赴國外考察或引進國外技術前沒有事先檢索專利文獻,結果引進的技術落后或侵犯了他人的專利權。
目前,我區有一個“南海專利信息平臺”能為企業提供專利信息服務,指導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產品和技術出口、技術設備引進和合資合作中進行專利檢索,提高研究開發起點,避免出現低水平重復和發生侵犯他人專利權現象。
4政府和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應采取的對策
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政府和企業應該從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4.1 完善知識產權執法體系
政府應當從宏觀方面推進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著力營造“保護嚴密,執法有力、服務便利”的知識產權運行環境,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完善知識產權的執法體系,加強社會宣傳和執法隊伍培訓,提高管理效能,加大執法力度。
(1) 扶持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發展
如果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的中介機構數量多、水平高,就可以對各種具體的知識產權事務提供比較全面的信息和科學的指導性意見。如果企業能夠比較便捷地獲得這種服務,就可以降低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風險,提高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系數。因此,政府應當為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發展創造便利條件,幫助資質良好的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快速成長起來。
(2)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激勵導向機制
傳統的科技管理措施包括技術鑒定、論文統計等,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難以與市場相結合,難以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導致我國科技界形成了一種不良傾向,重視理論而輕視發明,重視科研成果而輕視專利,重視論文評獎而輕視市場應用。
為此,政府應當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引導和幫助企業、科研單位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激勵機制的作用,使知識產權管理貫穿創新的全過程,加快自主知識成果的產業化。
(3) 大力推動涉外知識產權爭端的妥善解決
支持企業運用WTO規則維護自身權益,幫助企業建立海外維權援助機制,及時提供有關信息和公共服務。以適當方式介入涉外知識產權爭端,為妥善解決爭端、維護本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創造條件,建立和完善打擊侵權行為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遏制跨國、跨境的侵權行為。
(4) 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
對因經濟困難不能支付知識產權糾紛處理和訴訟費用的企業,設計到較大影響的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時,可求助于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進行處理。
4.2 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
企業要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加大研究開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和傳統產業改造,著力突破產業和行業關鍵技術,增加技術創新儲備,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發揮對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
4.3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企業要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實現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的良性互動。企業在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過程中,對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又符合其專利申請條件的技術或產品,要及時申請專利,使科研成果獲得法律保護,同時要將一些實施效益高、易被仿制的技術及時申請專利。對一些在技術競爭激烈領域中的不能實施的技術也要及時申請專利,對某些發明創造,在申請專利時,不得公開全部技術內容,而要保留一定的技術秘密,只將其中易被仿制的技術部分申請專利。
4.4 自發組織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可以組織企業進行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對策與方案的經驗交流,共同探討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事務的管理與服務,并對侵權加以防范與打擊,必要時候可以行業協會的名義對受害企業予以支持。
例如,南海區確定了17家單位作為行業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單位,這17家被定為南海區行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來自全區八個鎮街的商會以及行業協會,其中包括南海有色金屬技術創新中心、鹽步內衣行業協會、南海區玩具行業協會、南海區家電行業協會等等,這樣就提高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
4.5 建立專利事務管理部門
大型企業及專利事務較多的中小型企業,應借鑒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先進經驗,設立專門的專利事務部門,并選擇或外聘既懂知識產權、專利知識,又精通技術的人員專職處理企業專利事務。專利事務部門不只是參與專利糾紛的處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與企業專利戰略的制訂以及有關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過程,及時掌握企業可能出現的專利問題,為企業決策提供幫助。
沒有條件設立專利事務部門的企業,可以借助社會力量解決專利預警的問題,聘請專業知識產權機構作為顧問,讓知識產權專業人員參與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為企業制訂知識產權戰略,解決企業專利糾紛。
4.6 企業在被控侵權時應積極應訴
有些企業在被卷入知識產權糾紛時,往往會因考慮到應訴成本問題而放棄應訴。其實,企業在進行知識產權訴訟勝負的收益成本分析時,既要考慮近期利益、局部利益,還應當兼顧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知識產權訴訟不僅關系到當前的市場份額,還關系到未來的市場份額和知識產權使用費,從目前來看也許只涉及少數企業的利益,而從長期來看可能涉及整個行業的利益。如果企業不應訴,法院將推定被訴方默認申訴方的侵權指控屬實,僅僅根據申訴方提交的材料進行缺席裁決,結果使被訴方在該地區銷售市場陷入極壞的境地。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受到侵權指控的企業及相關企業應當結成聯盟,共同策劃應訴方案,分擔訴訟費用。
5結 語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知識產權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企業的核心資產,其價值惟有通過商業運用方能得以實現。因此,知識產權工作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企業,企業必須通過落實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將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才能真正體現出知識產權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晉剛,張鐵軍.專利化生存[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5(6).
[2] 周秀會,王志輝.中國專利申請情況分析[J].情報科學,
2007(1).
[3] 王立誠,黃繼東,魯程.專利文獻計量研究——國內外
2O年專利申請統計分析研究[J].科技成果縱橫, 2005(6).
[4] 王翰銘.人世后加快發展我國技術貿易的對策措施[J].
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4(11).
[5] 王景川.知識產權戰略[J].知識財富,2007(6).
[6] 范德成,賈愛梅.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
對策分析[J]. 商業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