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就提出了一個口號,寧可不要金山、銀山,也要做品牌。”

喜歡笑,這或許是許景南給記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雖然身為匹克集團——號稱中國最大的籃球裝備生產商——董事長,在采訪過程中,許景南卻時刻保持著微笑,無論談論的話題嚴肅還是活潑,抑或是傷感,許景南的微笑就一直沒有消失過。
被逼做品牌
與很多企業家不同,許景南從來不包裝自己。在媒體面前,許景南不止一次地說過自己是“拉板車起家的”。
因為家境貧寒,高中畢業的許景南不得不加入到拉板車的行業。“當時一趟板車從北門到南門可以賺2元錢,只要肯干,多拉幾趟就能多賺幾趟的錢”。
憑借著吃苦耐勞的意志,正是在這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賣苦力的行當,許景南挖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組建了自己的板車隊。隨后,依托當地的膠鞋廠的火爆生意,許景南先后開辦了包裝廠、拖鞋廠、木箱廠,逐漸在當地嶄露頭角。就在此時,世界品牌耐克的鞋廠落戶泉州的消息傳到了許景南的耳朵里。憑著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的許景南馬上找到了耐克設在泉州的鞋廠的幾位高層人員,表示愿意與耐克合作,并于1988年開始籌資建廠。沒想到就在他建好廠房后,耐克卻從泉州搬走了。
到手的鴨子突然飛了,始料未及的變故讓許景南和他的工廠陷入了兩難境地——做代工,沒有客戶;自己做品牌,沒有市場。
窘迫之下,瞄準運動鞋市場的許景南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己做鞋,創自己的牌子!他將耐克留下的八成技術人員、工人全部吸收到自己的工廠,快速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和生產系統,開始了艱難的自創品牌之路。
許景南的動力還是來自于耐克,這個“涮”了他一把的企業。許景南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一雙普通的鞋子標上了耐克的商標就會身價大漲?此時的他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品牌的含義,不過耐克的存在還是讓他堅定了做品牌的想法。“要做耐克一樣的品牌”,20多年后,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許景南對記者說起了他當時內心的直接感受。
“當時我就提出了一個口號,寧可不要金山、銀山,也要做品牌。”許景南說。
所幸,由于原本是為耐克配套而設的匹克在制鞋技術和人員技能方面都高人一籌,許景南很快與八一籃球隊達成合作,為“八一隊”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雙大碼籃球鞋。
“當時我們生產出來的籃球鞋,中國還沒有企業有能力生產”。事實上,90年代之前,中國籃球隊沒有真正的籃球鞋,運動員穿的都是膠底布鞋。而匹克生產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籃球鞋,布面柔軟、輕巧結實。1991年,伴隨著贊助八一籃球隊,匹克名聲大振。由于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匹克鞋很快成為了當時的搶手貨,由此產生了后來著名的“南有匹克,北有雙星”的說法。
逼出來的父子兵
還沒來得及享受快速發展帶來的喜悅,許景南就開始遭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問題。
先是國家在90年代初實行的宏觀經濟調控,讓許景南心有余悸。當時許景南甚至想過,如何國家不主張民營企業,自己被劃成了資本家的成分,他該怎么辦?
讓許景南記憶最為深刻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的匹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對資金的需求量非常大。金融危機的突然到來,銀根的突然收縮,讓許景南一籌莫展,很多的發展計劃就此擱置。
更要命的變化出現在市場上。1998年以后,由于安踏等一大批運動品牌開始興起,競爭的加劇讓運動用品行業的渠道體系由“以商場為主”轉向了“以專賣店為主”。由于歷史包袱重,且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在這一輪渠道轉型戰役中,匹克的步伐相對遲緩。直到2002年,匹克才完成渠道全面改革,撤換全國30多家辦事處,開了上千家的專賣店,比預計的三年多花了整整兩年。
渠道改革還給匹克帶來了人事震動,人才紛紛流失。不得已之下,為了支撐匹克大局,2000年許景南只能拉還在集美大學上二年級的二兒子許志達拉來公司幫忙。隨后,許景南又讓剛剛從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的大兒子許志華放棄了好不容易得來的去華為工作的機會回到匹克。
至此,匹克正式進入了“父子兵”時代。不過,對于自己心愛的大兒子,許景南并沒有直接讓其接手整個匹克公司,而是讓他先從基層開始磨練,到北京跑了五年的銷售。這段不平凡的歷練不僅讓許志華對整個中國體育用品的市場有了新的認識和定位,而且也讓他深刻體會到產品的質量才是消費者最大的訴求點。
“2005年應該是匹克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許景南對記者說。正是這一年,匹克正式聯手NBA,走出了一條與其他體育品牌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利用NBA的資源,匹克在籃球領域的資源優勢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匹克的“籃球專業制造商”的形象得到了強化。
而提出這一策略的不是別人,正是許志華。許景南欣慰地表示,許志華的加入,使得匹克的管理水平和戰略思維都得到了極大提升。“目前來看,我們父子在企業發展戰略方面基本上沒有多大分歧。”
對于許志華的表現,許景南說可以給打到90分。
慈善并不高尚
有了許志華和許志達這兩個兒子做得力助手,許景南對公司的關注也越來越少。許景南對記者說,如今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只要保證有8小時就夠了,相比之下,兩個兒子則要忙得多。
相應地,許景南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慈善即為其中之一。當記者問及其為何會如此熱衷于慈善時,許景南的回復也很質樸,“我是窮孩子出身,整個發展過程得到很多人幫忙,才能甩掉貧窮。現在就是想為社會做點事情,回報社會。”
當問及其是否記得一共捐了多少錢時,許景南說他并不大記這些數據,“應該在1億元以上”。
不過,許景南并不太愿意媒體涉及這一話題。“許多記者要采訪我,講慈善與做生意有啥關系。我說你不要來。做點好事,可以讓每個人有內心的安穩。”
即便如此,許景南的作為還是得到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在《福布斯》中文版4月底發布的“2009年中國慈善富豪榜”中,許景南以2100萬元的捐助位列第67位。對此,許景南的表現同樣淡然。
“慈善是人內心的安樂椅,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尚。”許景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