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拿到營業執照的那天起,所有公司一定都會倒閉,無人可以例外,人生下來結局都是死亡,但是過程價值才是衡量存在的唯一

號稱有數十億資產,在化纖、地產、投資等諸多領域廣泛涉獵的裘德道和他的道遠集團,在瘋狂擴張的10年之后,突然間病入膏肓。有媒體在2009年4月曝出,2008年下半年道遠集團巨虧20多億,幾近資不抵債。裘德道本人更是大病一場,幾乎喪失活下去的勇氣。
不為外界所知的裘德道究竟發生了什么?20億的巨虧從何而來?是金融危機的沖擊還是道遠自身積重難返?難道裘德道是在重蹈蘭世立、黃光裕等民資大亨的覆轍?
巨虧始于貿易融資?
裘德道何許人也?這個1998年開始創業、靠5000元起家、現已成為總資產20多億元的道遠集團的掌門人,曾經不止一次創造著商界奇跡:道遠集團2005年曾實現銷售收入及進出口業務總量達158億元、利稅5.5億余元,而進出口業務總量是120億元。曾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2006年榮登福布斯“中國頂尖企業榜百強”……
眾所周知,這幾年,國際貿易本身的盈利不但風險大,而且賺錢速度慢。因此浙江一些企業深諳此道,早在幾年前紛紛放棄了做貿易的想法,而只是將貿易作為一種融資的平臺,以貿易的方式變相獲得融資。在過去經濟快速發展期,貿易融資作為一種有效的融資途徑曾讓貿易流通型企業獲得了超過自身承受能力之外的大量資金和額度,浙江的許多貿易型企業由此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一家不到500萬元注冊資本的公司可拿到近3個億的額度,前提是只要有足夠的貿易業務的支撐,理論上就可以拿到相應的融資需求。于是不少企業不惜一切代價做大流量,做大貿易量,目的就是為了能獲得有效的銀行或民間貿易融資額度。
企業利用貿易的名義,大量地開立遠期信用證(一般都為90天),從國外進口大宗原材料,然后在國內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銷售,其損失部分變為融資成本。一般行情下融資成本在年息20%以內,雖然很高,但相對于浙江一路高漲的民間借貸成本而言,還是屬于較低成本的融資,這讓很多企業家不斷鋌而走險。套取了90天左右的資金使用期限,到期歸還之后再進行開設信用證,循環使用,從而使資金得到了延續使用的可能性。毫無疑問,這種內耗式高成本的資本運作猶如飲鴆止渴和吸食鴉片,一旦涉足就不能自拔,而且滾動次數越多耗費成本越高。
而道遠集團的四海化纖,就是利用該模式進行了大量融資,四海化纖的PTA需求,2006年在30萬噸左右,但是從其進口PTA的量來看,卻達到100萬噸之上,也就是說大約有近70萬噸的PTA是在市場上銷售掉,而非企業自身需要,它是通過大量的進口PTA給自身和他人融資(這就很好地解釋了PTA市場為什么多年來萎靡不振:大量的融資類PTA在市場上以遠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銷售,從而極大地拉低了PTA的市場價格)。2008年下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徹底粉碎了這些公司的發財夢,大批貿易類公司舉步維艱,轟然倒塌者不在少數。盲目多元化,玩資本空手道,貿易融資模式下涉稅成本、銀行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這些或許是導致道遠巨虧的主要原因。
從企業自身管理來看,成本管理乃道遠集團內耗嚴重的重要環節。試想,一個從浙江到上海都要開飛機出行的企業家,其成本管理意識可見一斑,單是裘德道的私人飛機背后巨大的維護與管理成本就是一筆驚人的數字。在外界看來,家族式的原始化管理模式也容易導致企業決策一言堂,抗風險能力不堪一擊。種種跡象表明,巨虧是道遠危機的導火索,而真正的危機來自于其長年累月的管理和戰略模式。
慈善不是奢侈的理由
1961年出生的裘德道在少數人眼里是“蕭山的傳奇”、“樂善施好的慈善大使”。裘德道說自己沒什么別的愛好,除了管理自己在蕭山的企業以外,就是喜歡玩交通工具,即便是面對桌前擺著的電腦,他也毫不諱言地對媒體說“我不懂電腦,這是擺樣子給別人看的”。裘德道家族擁有不下10輛豪華轎車,除此而外,還有一個愛好是給親戚朋友送寶馬和奔馳,孝敬老爹的是奔馳600,還給司機、保鏢各一輛。裘德道在蕭山國際商務中心23層的董事長辦公室,更是布置得像總統套房,光飛機模型,就擺了三四架。
企業家一旦擁有了財富,與奢侈有關的消費立馬蜂擁而至。花合法賺來的金錢固然無可厚非,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度里,顯然炫耀式奢侈消費、大量占用公眾資源、盲目拜金并不為社會責任和道德財富觀所認同。為此,裘德道逼迫自己熱衷于慈善事業,2006年,裘德道宣布捐資1億元成立道遠慈善基金,并稱每年捐1億,5年后把這個慈善基金做到5個億的規模。2008年裘德道以個人名義給汶川災區捐款1000萬元,成為打破國內多項紀錄的頂級慈善家。

前期《時代周報》發表馬而立的署名文章《巨富裘德道做了慈善就可超生嗎》,報道似乎站在同情和欣賞的角度來解讀了裘德道——他揮金如土又有農民企業家簡樸的一面,樂善好施,卻從不對外張揚。不過,報道在澄清了網絡關于裘德道有8個老婆的說法沒有根據外,也證實了裘結過4次婚、有4女1男5個孩子的事實。
3年購買兩架私人飛機,頻繁亮相捐款慈善會,一方面低調出入,另一方面又高調慈善,也許深諳道家法則的裘德道明白:大舍大得,來之于民,還之于民。實際上,雙面的裘德道內心更明白“藏久必露、露久必藏”的辯證法以及背后的“覆水難收”或“眾口鑠‘土’”。
重述中國企業家生存底線
媒體是雙刃劍,媒體不是審判員。聯想到裘德道的媒體原則,這讓筆者不禁再次想起前些日子“汽車狂人”李書福的“雷霆震怒”:“媒體不是法院,不是檢察院,也不是公安局,媒體沒有權力調查我們,我為什么要跟你講清楚,如果你們認為你們是公安局,你們今天就不要坐在這個地方,我今天請你們到這里來,不是要把財務報表對你們公開。”
對于企業家而言,筆者想強調的是,任何成功或失敗,原因都不是單純的,那些長壽的公司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抓住了商業本真。一個具有社會責任、受人尊敬的公司不是你曾經有多么強大、威猛、美麗、狡黠,而是你控制風險、適應環境和戰勝疾病的能力、服務于人類福祉的價值。商業本真是擁有持續創新的能力,能夠很好地培養和激勵團隊,對消費者重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遵守法律,注重環保和社會責任。
企業目的是什么,實際上裘德道們并不真正清楚,創造利潤、賺錢是其一,關鍵的是存續于社會的價值。筆者一直認為,從你拿到營業執照的那天起,所有公司一定都會倒閉,無人可以例外,人生下來結局都是死亡,但是過程價值才是衡量存在的唯一。悲劇、悲觀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只有那些時刻保持警惕的人或公司才能得以長壽。人只有在怕死的時候才能活得順暢。一個人從小就不怕死,你會發現這個人多半短命,企業和企業家也一樣。所以企業家應該怕失敗,但不是說怕失敗就不做事,而是要防止失敗,控制風險。或許現在我們終于明白前中國首富黃光裕特立獨行、單純追求恭維(永遠低價)消費者,以犧牲產業鏈的和諧為代價,不惜越法律紅線、底線,最終自釀惡果的真正原因所在。
或許裘德道們正游走在這種危險游戲的邊緣,金融危機之下,我們不想再看到悲劇的發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真正的商道面前,愿裘德道們及早警醒、學會剎車并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