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解釋經濟現象和探究市場規律以外,經濟學者和專家(權且把政府部門中的經濟顧問歸為這一類)更熱衷于“預測”這件事。預測股市、樓市的漲跌,預測短期、長期的經濟走勢和全球經濟景氣情況。遺憾的是,人們發現這些預測大多數不靠譜,準確率比隨機拋硬幣的概率好不了多少。這次金融危機就連世界上最頂尖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人們不禁要問,是經濟學家的研究能力出了問題還是道德出了問題?
全世界做經濟預測的專家學者數不勝數,他們“生產”出來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浩瀚如海,難道其中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濟模型和眼花繚亂的數據統計結果只是在玩弄數學技巧,毫無實際用處?也許情況并沒有那么糟。據西方媒體報道,早在幾年前,美國一些著名大學里的經濟學教授就曾對次級債市場進行過深入研究,發現了很多可能引發市場崩潰的跡象,但是在當時市場一路高歌的形勢下,沒有人愿意把他們的研究結果公之于眾,也沒有發布任何警示性信息。金融危機爆發后,有位著名教授在博客里深刻反思,他承認自己的“麻木不仁”實際上是有悖于學者的良知和公民道德的。
在經濟效率的標準凌駕于一切標準之上的社會里,市場機制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經濟衰退表明,市場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是失靈的,市場機制主導公共領域的資源配置將產生災難性的后果。用市場化的指標來考核和評價數據調查和統計、學術和政策等公共領域的行為,將極大削弱違背道德的恥辱感,進而破壞社會規范。美國是一個市場化國家,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美國已經意識到了無所不在的市場觀念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人們用成本和收益衡量所有的行為,道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變得毫無價值,責任意識在公共生活中淪為金錢的奴隸,人和人之間變得越來越難以合作和信任。
本期封面文章報道了我國統計數據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也是和公共領域的道德缺失有關。在經濟研究和預測這條“產業鏈”上,如果處于最下游的數據調查和統計環節不能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一切的研究和預測都將失去意義,公共政策和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也將發生南轅北轍的后果。司職數據調查和統計的部門和官員不會不懂得這些近乎常識的道理,但在經濟效率壓倒一切的所謂市場化理念的滲透下,地方政府把促進公共利益的政治目的降到了次要位置,人們也不再把追求真理當成人生的理想,說真話、實事求是成了不識時務的表現。
有學者提出治理中國“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痼疾應從體制和機制上入手,加強統計部門的獨立性和經費預算,但我們認為,體制和機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數字之惑”,必須重塑公民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公眾在數據統計和研究這些公共領域的參與度和自由度,才能破解市場經濟社會面臨的共同困境——對共善、真理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