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常理來說,上市公司是否要派現分紅的問題應該是公司內部的事務,在我國卻變成了社會性話題。從中國股市現狀來說,上市公司不選擇派現政策原因很多,目前看有兩點比較突出。
其一,上市公司一味求大。實事求是地講,上市公司追求做大做強未嘗不可,也不能排除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確有為股東謀求最大利益的初衷,但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實踐可以發現,這份“好意”有時候變成了一種“盲目”,他們非常喜歡跨區域和跨領域投資。而在投資伊始,這分“好意”在多大程度上是“厚道”的,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大股東或管理層為了追求控制權收益實難辨析。
其二,上市公司在股市上進行股權再投資。從2004年開始,我國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份的現象十分普遍,這類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約在三成左右,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投資群體。這類公司業績不具有持續性,股市行情好的時候,皆大歡喜,助漲股價;行情不好的時候,投資收益大幅減少,助跌股價,因此,上市公司利潤中證券投資收益占比偏大這一現象成了股市行情助漲助跌的幫兇。
有的做法值得鼓勵,有的做法值得商榷,有的做法應該限制,只有對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進行規范,使其走上用正確的方法為股東創造財富之路,投資回報和現金分紅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從事情的邏輯關系說起。上市公司分配方案與政策,是應由公司股東決定的。股東決策又是通過股東大會以資本民主的方式形成的,是否要現金分紅、以多大比例分紅應該是股東之間的話題。我們分析研究這一問題,決不能離開這些基本的概念。所以討論上市公司是否現金分紅的問題,出發點是保護中小股東利益,但關注點應該是大股東行為。大股東為什么不選擇分紅,選擇不分紅對大股東有利嗎?
從這一觀點出發,我認為解決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問題,在落實證監會有關規定的基礎上,應更多地在如下三個方面努力:
其一是在規范上市公司大股東行為方面多做事情。雖然上市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是資本市場的行為主體,但是缺少對大股東行為的掌控,有頭痛醫腳之感。特別是,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占相當的比例,甚至起主導作用,有關方面應從大股東責任、義務,大股東行為實體和管理團隊等方面加以研究,依法依規落實責任,規范行為。
其二是應從尋求股東利益一致性方面加以研究。比如,最近財政部、國資委制定推行國有資本金預算制度,要求國企要上交一定比例現金紅利,這就很自然會發生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要現金分紅的情況,以滿足這一要求。再有就是強化在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關聯交易等方面的監管力度,使大股東只有一個正規渠道從上市公司獲取利益,就是投資回報。這樣在股東之間尋找利益平衡點就不難了。有時可能大股東更要以現金分紅,或以更大比例分紅,中小股東搭便車就可以了。這也是股市最普通的,也是最基礎的邏輯關系。
其三是既然分紅問題是股東之間的利益問題,就應該在股東內部想辦法,如要求在章程中、招股文件中明確分配制度性安排之外,是否可以對分配方案實行特殊決策標準,要經2/3、甚至4/5的股權表決同意等,這樣能提高股民在分紅等決策方面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