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監管不是問題,能管得住才是“硬道理”

在2009年來臨前兩天,曾任云銅集團副總經理、云銅股份副董事長、云銅貴稀董事長、云銅地產董事長的余衛平,因受賄、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行為,且“數額特別巨大,影響甚為惡劣”,被判處死刑。而他的老上級——云銅集團原董事長、總經理鄒韶祿,則因受賄1900萬元,被判無期徒刑。
探尋余衛平、張玉穎等人的墮落軌跡,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霸道作風。“董事長的話就是制度”,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投資,只要董事長們一提出,領導班子和董事會成員無人敢發出異議。“監管”在遏制他們滑向犯罪深淵時缺位了。
近年來,為了加強對企業高層的監管,有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如國務院在大型國有企業里設立了監事會;中國證監會每年都要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們進行上崗培訓和考核,并在上市公司里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來約束董事長的作為;國資委還通過公開招聘方式選拔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干部,對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實行績效考核等等,這些措施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或多或少都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究其原因,其實并不難理解。一些公司上市之初只是在迎合監管部門“游戲”規則中必須建立董事會的要求,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基于公司戰略發展而建設董事會;監事會往往也成為“擺設”,有些監事會成員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很難有所作為。
要消除監管尷尬,真正發揮董事會與監事會的作用,建立與完善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首先,強化董事會的戰略決策能力,保證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避免成為“細節董事會”。
董事會是一個雙重的代理機構,它既是股東的代理人,同時又影響著經理層。然而,我國董事會與總經理間常常因意識錯位導致職責不明晰,甚至出現“打架”現象。
如果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強勢,他就會不自覺地越俎代庖,濫用總經理的權力;如果經理層過于“能干”,又會出現架空董事長的現象。這就需要董事會從單純投投資、賺賺錢、開開會、投投票的資本運作理念中抽離出來,更多地關注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選擇合適人選擔任獨立董事,避免控股股東人為操縱公司經營,鼓勵獨立董 事保持“獨立意志”,成為“在其位,謀其責”、切實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強硬派。
其次,強化監事會的整體監督職能,避免成為“擺設監事”。
在猴王公司出事后,曾經有記者詢問員工,監事會是如何運作的,得到的竟然是一雙驚訝的眼睛和“有這個部門嗎”的答案。那些出現虛假財務報表、不正常關聯交易、董事長中飽私囊的上市公司,無一例外地都設有監事會,而這些監事會也無一例外地曾出具這樣的“清白證明”:“本著對全體股東負責的精神,監事會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對董事、經理及公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了相應的檢查與監督,沒有發現違犯法律、法規、公司章程或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
有些公司的監事會,往往是由退休部門或者工會主席兼職。當年猴王股份原監事會主席曾兼任猴王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可謂集企業、黨委、職工等所有監督職責于一身,這樣在黨委書記、董事長的領導下又身兼多職的監事會,又如何發揮作用呢?
因此,要實現監事會的監督職能,關鍵是提高監事能力、“去兼職化”。只有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管理,了解有關法律知識和審計業務,水平高于董事和經理人員,獨立于經營管理之外的專業人員,才能有效、公正地當好“諫官”。
歸根結底,誰監管不是問題,能管得住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