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民眾不以偷稅為恥?
單方面制定的稅收,不可能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對此,人們往往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盡可能偷稅漏稅,或者行賄。既然納稅人被強制征稅,他們也就普遍不以偷稅為恥,也不以行賄為恥
自1995年以來,我國稅收連續12年平均增長20%,而GDP平均每年增長卻不到10%。全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更低于GDP的增長率。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許多民營企業經營不善,有的甚至陷入困境而虧損倒閉。不少城鄉居民下崗,失去了收入來源。而截止到2008年7月,全國財政收入依然比2007年增長了26%。
我們為什么要向政府交稅?政府為何要收稅?中國的稅負重不重?對如此快速增長的稅收的使用,中國公民能不能監督,如何監督?
去年底以來,北京的NGO——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編寫了《2008公民稅權手冊》一書,從稅收的本質和來源入手,向公民進行“稅”的普及,并探討目前中國稅收體制存在的問題。
本刊就此采訪了該書主編、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岑科。
1
我們習慣說“中國政府養活了13億人口”,而你這本書則希望所有人有一個意識:是我們交的稅養活了政府。為什么?
岑科:稅的本質,是民眾購買政府(人員)服務的費用,體現的是政府和民眾的一種交易關系。當然,在歷史上——包括今天的世界,某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之間確實不是交易關系,而是某種程度的掠奪與被掠奪關系。但那不是正常的稅收關系。
在現代文明社會,政府的角色是向民眾征收稅款,同時負責提供一系列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如公路、街道、路燈、治安、消防、環保等等。本質上,這是一種交易。
2
一般中國人理解個人所得稅是交稅,其實這筆稅收只占中國稅收總額的10%不到,我們還交了哪些稅?
岑科:在中國,所有商品標價實行的是含稅價,價格中包括了國家征收的稅金——可能是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也可能是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所以無論是誰,每買一件商品就在向政府交一次稅。例如如果花100元買瓶化妝品,其中除14.53元的增值稅外,還包含25.64元的消費稅和4.02元的城建稅。
此外,人們在生活中的其他場合也可能交稅。例如,當你的工資收入超出一定標準,要交個人所得稅;如果你買車,要交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如果你買房、賣房,要交相關的契稅、印花稅,也可能交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如果你辦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涉及的稅就更多,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城建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可以說,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個角落,稅收無處不在。人人都是納稅人。
3
“稅負的痛苦取決于政府如何使用稅收,而不是稅率”,這句話如何理解?
岑科:發達國家中有高稅國家,比如瑞典,稅收占GDP的51%;也有低稅國家,比如美國,稅收占GDP的27%。但無論是高稅還是低稅,他們稅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這些功能一般占稅收總額的70%-80%。而政府成本相對較少。
中國正相反,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稅收總額的25%,大量稅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
本次全國政協大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學教授馮培恩委員列舉了公務用車消費、公款吃喝消費、公費出國消費、政府會議消費、“政績工程”和辦公樓建設消費、能源和資源消費等六種政府消費行為,例如公務用車方面,他調查認為我國目前大約有400萬輛公車,每年消耗超過2000多億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務的約占1/3;公費出國、公款吃喝每年各不少于2000個億,至少吃掉一個三峽工程。
4
和這些高稅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稅收只占GDP的20%,為什么人們卻怨聲載道?
岑科:發達國家名義稅率高,實際稅率低,因為公民納稅后享受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險水平很高,相當于交的稅得到了返還。中國正好相反,老百姓納稅之后,政府提供的福利很少,很多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缺乏生活保障,所以,名義稅負低,但是實際稅負很高。
瑞典、丹麥和法國等國家的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一般公共服務是花錢最多的4項,共占去全部支出的近80%。尤其是社會保障,在這3個國家的財政支出中都占到42%以上的比例;而教育、醫療支出,合計起來也都占到總支出的25%以上。這意味著民眾的社會福利保障非常高。把社保、教育、醫療、環保等公共事務支出加起來,占到了瑞典等國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
中國的9億農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醫院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收費也越來越高,許多農民因此看不起病。教育方面,年年有考上大學卻因繳不起學費而無緣讀書的報道。中國有上千萬的失業者,得到失業救濟的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民眾享受的公共福利較少。
5
書中闡釋了一些概念比如“明稅”(就是法律規定由稅務部門征收的稅款)、“暗稅”(就是政府在稅務部門之外,通過其他渠道向老百姓取得的收入,例如各種罰款、收費)等,在中國,除了稅收以外,政府還有哪些其他收入?
岑科:主要還有行政收費、土地出讓收益、壟斷行業收入等。
根據2005年經濟普查,中國的行政收費中,工商、質監、城管、消防、交通5個部門,加上法院,共收取費用9724億。全體政府部門大約收取行政費用12500億。
除了行政收費以外,中國的地方政府還有一個重大的預算外收入,就是土地。根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06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約為7700億,與土地出讓價格相比,農民的土地補償金額大約只有10%。政府凈收益7000億。
在正常稅收之外,政府還掌握了一些壟斷企業,包括電信、石油、金融等。這些壟斷企業通過政府保護的壟斷地位而獲得巨額利潤。我們估計其數額在2000億元以上。
各種暗稅加起來,足以讓中國的名義稅負增加10個百分點。
6
2009年全國公務員考試報名者多達百萬,供需比年年提高,你怎么看待這種公務員報考的火熱現象?
岑科:公務員成為社會就業的熱點不是好事。道理很簡單:政府不直接創造財富,而企業卻是實實在在地創造價值;官員致力于討好上級,企業家卻要討好消費者。當更多的就業者希望從市場轉向政府時,表明這個社會的創業環境正在惡化,生產財富的動力正在衰減。
7
你的書中寫到,“如果納稅人對稅收使用無法監管,那么納稅并不光榮”。如何理解?我知道其實現實生活里人們的交稅意識很弱,常有偷稅漏稅發生。
岑科:不能監管的稅收,嚴格地說不是“稅收”,而是掠奪。被掠奪當然談不上光榮。
這是由現行稅收體制的弊端決定的?,F代國家都有一整套的公民授權、監督、運作稅收的方案,而中國的稅收往往是行政部門主導,制定和征稅成為行政部門不可控制的權力。
單方面制定的稅收,不可能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只有政府首先依照合法的程序,在納稅人同意的情況下,確定稅收的種類和額度,然后才談得上公民的納稅義務。對于未經合法程序確立的稅收,公民本不應有任何納稅的義務,更談不上什么納稅意識。
對此,人們往往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偷稅漏稅,或者是為了少繳稅向有關官員行賄。既然納稅人被強制征稅,他們也就普遍不以偷稅為恥,也不以行賄為恥。
8
中國公民對稅收的審核和監督如何體現?
岑科:從名義上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民意實體,幫助納稅人監督政府的收支活動,促使政府高效廉潔地為納稅人服務,是它的職責。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對政府財政預算進行審議,但從具體議程看,離“監督政府如何花錢”這一目標相差很遠。例如每年開人代會時,代表們審議政府預算的時間最多一天,甚至不到一天;會議公布的預算報告只有幾頁紙,內容大而化之;具體的預算文本不發給代表,由代表團長掌握;有些地方雖把詳細文本發給代表,但會后都要收回;等等。這樣的審議,不可能達到了解政府支出狀況、提出改進意見的效果。
人民代表大會尚且如此,其他方式能起到多大監督作用呢?
9
和國外相比,中國的財政支出情況如何?
岑科:有研究指出,在過去幾年中,與美國、法國、瑞典、丹麥等發達國家用于公共福利的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80%到90%)相比,中國財政的公共福利支出非常欠缺(約占總支出的50%)。2003年,美國公共醫療投入占GDP的比重是13.9%,而中國只有4.5%;2005年,我國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2.8%,排在世界各國的末尾——比非洲窮國烏干達還低。
在行政開支方面,以2006年為例,中國政府的預算內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18.73%,遠遠高于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以及美國的9.9%。如果加上預算外支出,有學者估計,中國政府的實際公務支出至少占政府全部支出的30%以上。
10
中國現行稅制體系的弊端有哪些?
岑科:不經納稅人同意,政府單方面制定稅收種類和稅收標準,并強制征收,而且不向公眾提供對于稅收的申訴和抗辯渠道,是目前中國稅制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所有其他稅收問題產生的根源。
在稅收立法上,存在著行政法規多、國家立法少,以行政立法取代國家立法的狀況,結果是,征稅的行政本位突出,沒有國家憲法和法律作為依據,使得稅收的合法性不足。在實際運作中,有大量“暗稅”,其運作過程非常混亂和隨意。
這些弊端,導致了嚴重的后果:第一,政府的征收成本特別高,達到了西方國家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第二,稅收的額外負擔很高,對企業、納稅人造成了極大困擾。在稅收征管大軍的征稽下,大多數企業窮于應付,不得不采取消極抵制的方式與政府周旋;第三,一些暴力執法式征管和變相征管等政府不良行為,惡化了官民關系和社會秩序,對政府形象造成了巨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