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夸克星
夸克星存在的最大意義是,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它們了解大爆炸之后極短時間內發生的事情。如果夸克星真的存在,則可能給人類探尋宇宙早期的秘密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夸克”(quark)一詞的出現,本就是粒子物理界一段佳話。
上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人默里#8226;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在研究質子分裂中發現,質子和中子只能是由更小的3個粒子組成,否則無法遵循簡單的守恒。這些粒子先被命名為“k-works”,后又縮寫為“kworks”。1963年3月的一天,蓋爾曼突然在詹姆斯#8226;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中讀到了一句話“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覺得這個3用得恰到好處,正好符合自己對新粒子數的預期,而且quarks的發音和kworks相似,就索性從喬大師那里把這個詞借過來用了。但以上也許只是說法之一,也有猜測認為,quarks的另一個來源乃是德語so einQuark,意為胡扯、真無聊。倘若如此,足見命名者多么的幽默反諷了。
無論如何,最初預言的3種組成質子或中子的更基本單元分別被叫做了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是由蓋爾曼和另一位物理學家各自獨立發現的。而后在1974年和1977年,分別又有人預言并證實了粲夸克和底夸克的存在,直至1994年,最后一種頂夸克也得到了實驗的確認(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的一半即與此有關)。至此,夸克家族的基本成員被定為6位。
這6個家伙的生活作風比較特別,喜歡抱團出現,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沒有誰看到過自由活動的夸克。已知世界中,那些和強作用有關的粒子——無論它是實驗里撞出來還是高能宇宙射線里帶過來的,都統統要由若干個夸克組成。而且它們中的頂、底、奇、魅四位還特別不安穩,動不動就搞衰變,變成上、下兩位的樣子。
大家都知道,物理學家們都很牛,而且個個都有一副牛脾氣,所以,他們從最初就打定主意,不管如何,一定要看看單個兒的夸克長得什么樣,是不是和自己心目中的一致。
但是,在地球上找到單夸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必須將眼光放到遙遠浩瀚的宇宙中去。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杰里米#8226;德雷克(Jeremy Drake)提出了一個“夸克星模型”,讓這件工作有了盼頭。2002年,美國國家航空局(NASA)公布了來自錢德勒X射線天文臺和哈勃望遠鏡的觀察數據,顯示有兩個不同尋常的天體,原被認為是中子星,卻在特性上有出入:第一顆名為RXJ1856的恒星位于南冕星座,距離地球約400光年,它的直徑只有7英里,為普通中子星的一半;第二顆名為3C58的恒星位于仙后座,距離地球約1萬光年,溫度比中子星的預期值低2倍。所以,德雷克提出,它們更有可能是中子星繼續演化而成的夸克星。
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之后形成的密度極大的一種恒星。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若核心密度足夠大,便可頂住中心核的坍縮,維持在中子星狀態,若頂不住則可能變成黑洞。而第三種可能是,壓力不夠大到成為黑洞,就變成某種夸克星或者奇異星。這幾年來,不斷有研究聲稱發現了夸克星,但都只是基于種種蛛絲馬跡的猜測。
2006年9月18日,錢德勒X射線天文臺觀察到了創紀錄的超新星爆發——距離太陽系2.38億光年的2006gy,驚訝地發現其亮度比典型恒星爆發要亮上100倍,這意味著釋放出了非常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將中子星的外層以接近光速推進到空間,撞上了原超新星的殘骸,并劇烈地發光。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兩位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個過程也具有形成夸克星的嫌疑。
而在數周前,香港大學的鄭廣生等人在著名的arxiv網站上發表文章,提出大麥哲倫星云的SN 1987A也應該被列入候選名單。根據理論模型,中子星誕生的過程被認為伴隨有單獨的中微子爆發。這個團隊聲稱,在檢驗兩個中微子探測器(位于日本的Kamiokande II和位于美國的Irvine-Michigan-Brookhaven)的數據時,發現SN 1987A曾有過兩次單獨爆發,而且中間有明顯間隔,他們認為第一次爆發是中子星形成,數秒后的第二次爆發則是它繼續坍塌變成夸克星的跡象。
夸克星存在的最大意義是,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它們了解大爆炸之后極短時間內發生的事情。在那個時期,宇宙處于一片高密度夸克物質所組成的海洋中,溫度高達萬億攝氏度。如果夸克星真的存在的話,則可能給人類探尋宇宙早期的秘密打開一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