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時間“超當代”
拾玖

“世上沒有倫敦風格,但這座城市包容了各色設計師,讓他們成為自己。在這里,藝術與時尚、建筑與設計互相融合,擦出火花,這是一個好時刻。看看什么造就了倫敦的特性,令它的商鋪琳瑯滿目。”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負責人迪蘭#8226;薩杰克(Deyan Sudjic)評價道。
近日,倫敦設計博物館推出一個名為“超當代”的設計群展,旨在回顧、體現和展望倫敦設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作為當代設計的標桿城市,倫敦在創意領域一直享有美譽。這次展覽通過15位設計師的新作,從不同角度展現倫敦的多元文化。他們當中,既有倫敦的未來設計新星,也有當今炙手可熱的設計精英,包括時尚設計師保羅#8226;史密斯(Paul Smith)、托馬斯#8226;海瑟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產品設計師榮#8226;阿拉德(Ron Arad)等人。通過各自的作品,設計師們試圖告訴觀眾:這座國際大都市吸引他們來此學習、生活和居住的魅力所在,以及他們在此的所見所聞所感。
“你想為倫敦做些什么?”
著名時尚設計師保羅#8226;史密斯回應道:“我只想移走一些東西——垃圾。”為此,他設計了一個內含光源的“新倫敦垃圾桶”(New London Rubbish Bin)。整個垃圾桶被設計成可愛乖巧的兔子造型,路人經過這只垃圾桶,它的內部感應器就會有所反應,每次路人丟入垃圾,兔子的耳朵就會閃一下,以示感謝。這只綠色的兔子擺出一副樂觀的架勢,憨態可掬,將會成為整座城市的新標識。
試想一下,在鬧哄哄的城市環境中奔忙,你是否有種逃離的沖動,去傾聽一下暗藏在城市中的其他聲音?巴貝#8226;奧斯格比(Barber Osgerby)設計的城市公共雕塑“聆聽站”(Listening Station),收集了城市中漸已消逝的聲響。盤碟狀的設計,不僅能令聽者從中發現音波的焦點,還可以像喇叭一樣傳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互動空間。在這個小小的空間結構中,人們可以聽到從遠處傳來的大本鐘聲響、噴泉中濺起的水滴聲,以及黎明時分城市復蘇的各種聲響……小小的“聆聽站”,營造出濃縮倫敦城市聲響的音頻風景。
建筑師托馬斯#8226;海瑟維克負責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此次“超當代”展中,他選用了倫敦街道上的無名燈柱,讓它們跳起舞來,組成作品“燈柱枝形吊燈”(Lamp-post Chandelier)。整個設計作品猶如一個倒掛的枝形吊燈,全部由普通的燈柱構成,在設計師的點睛之筆下,它們充滿活力地舞動起來,共同組成城市街道的公共雕塑,點綴著倫敦的街景。

土生土長的倫敦平面設計師納韋勒#8226;布魯迪(Neville Brody)曾任Face雜志的藝術總監,提及城市印象與創意空間,他似乎略有抱怨:“倫敦布滿了稠密的攝像頭,我們常常處于被監視的狀態。我們的創作自由嗎?這種‘監控’是否限制了我們的自由表達?”為此,設計師提出了“自由空間”(Freedom Space)的設想,邀請人們進入這個空間,通過影像、聲音、繪畫和寫作等手段,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以及他們印象中在倫敦的自由度。這個裝置既為刺激物,又是一個表達的平臺,同時還是整個展覽的一個現場實驗。從空間內到空間外,所有的創作都會在布魯迪的網站上播出,“這將再次點燃大家自由創作的熱情!”
整個展覽中還特意布置了一條自上世紀60年代起的時間線,標注出各個歷史時刻的重要建筑、時尚、產品以及互動設計,并輔以實物進行展覽。例如第一臺ZX80辛克萊個人電腦、理查德#8226;羅杰斯(Richard Rogers)設計的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大廈(Lloyds of London building),以及設計師凱瑟琳娜#8226;海姆內特(Katherine Hamnett)面見撒切爾夫人時穿著的印有“58% Don't Want Pershing!”反核彈標語的T恤等。此外,在一張倫敦設計地圖上,一些年輕設計師們細心標注出城中重要的創意中心、數碼社區、公共雕塑、圖片社等等,生動地構建出倫敦在創意領域欣欣向榮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