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改變著傳統的輿論信息交流手段的同時,也在挑戰傳統的政務信息輿論傳播方式。日益發達的互聯網正在挑戰一些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和執政模式,也在考驗著一些領導干部的執政理念。關注網意,利用網絡,重視民意,是時代對于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當前,網絡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強勢的大眾傳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實的民意民聲反映在互聯網上。我開博的
官員博客生命力取決于博客本身,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就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初衷就是想傾聽到更多的來自基層的聲音,創造一個與網民進行平等互動交流的平臺,并及時解決一些困擾老百姓的疑難問題。通過“上網交流下網服務”、“網上問題網下解決”,解決群眾民生訴求。
只要在網上,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我的博客,查看網民的留言,能馬上回復的,即刻進行回復。對于反映的一些突出和具有代表的問題,及時交代辦公室的同志進行梳理,以《督辦單》的形式責成有關部門處理,之后再將處理結果告知網民,得到諸多網民的普遍認可,這也是我繼續辦好博客的信心源泉。
前不久有網友討論說,官員開博蜂擁而上的背后是畸形的政績秀,過了興奮期,很可能又是一樣的冷場。我想說,官員不比明星,我們的知名度原本就缺乏網絡作秀的基礎。應該說我們的時代開始變得寬松,我們的民眾也日趨理性。這個時候,官員博客會不會過了興奮期就冷場呢?
我認為,官員博客生命力恰恰取決于博客本身,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流于膚淺,這樣的博客自然就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國超過5億的“網民大軍”是一支“輿論先鋒”,在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等都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網絡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已是很多地方干部的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官員博客也是網民宣泄情緒的“緩沖帶”。網民各種各樣,觀點不一,訴求的利益也不一樣,許多的意見都比現實環境中來得更尖刻、準確、及時,從而也具有更可靠、便利的參考價值。
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只要你投入了真情,它就是一種真實的再現。而且,網絡畢竟不是直接的面對面,它容許我們思考和斟酌的余地更大,也就更有利于我們情感的表達和情懷的釋放。
無論是采用何種形式,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群眾解決一些看得見、觸得著的民生問題,能夠更加貼近老百姓的心,這就是一種好的形式。并通過這種形式,讓我們這些“父母官”時時反躬自省,多聽聽民眾的意見,多想想民眾的冷暖。至少這樣我們的知覺就不至于麻木,權力的行使自然會更坦然。
網絡上有“灌水”的就會有“拍磚”的。既然已經選擇開通了博客,就要堅持做好。官員開博首先要做到“一平”、“兩不”,即和網友平等交流、以平常人的心態和網友對話;不講空話,不要像跳“儺舞”一樣戴著面具,不怕批評,膽子大臉皮厚,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網上聽到你平時聽不到的甚至是極為尖銳的聲音。
博客就如同農民“一畝三分地”上的莊稼,如果不去關心它、呵護它,便會逐漸地枯萎、凋零和死亡。開T博客不去打理甚至再去關掉,那就真的成了“空殼博客”,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服務對象和熱心網民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對網民不負責的態度表現。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開明的姿態直面網絡民意,才是最為理性的選擇。我們領導干部要學會習慣于多元化的言論環境,有直面網絡民意的自信與勇氣,要有面對議論紛紛、眾說紛紜,甚至是很難聽的話的承受能力。
我開博的原則就是:好的決策,我和網友一起“灌水”,工作中的問題也歡迎網民“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