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有機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并成為極具潛力的優勢產業。但目前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就有機農業的內涵以及近年來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并對夸后有機農業的發展策略和措施進行探計。
關鍵詞:有機農業:發展:效益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09)01—0254—03
有機農業是一種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也不使用轉基因技術及產物的生產體系。這種體系要求在生產中盡量依靠作物輪作、秸稈、豆科作物、綠肥、牲畜糞便、有機廢料、含有礦物養分的礦石作為土壤肥力的主要來源,以物理、生物和生態措施作為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主要手段。有機農業的顯著特點是作物生長過程強調使用經無害化處理的農業廢棄物、有機肥和微生物肥來改良土壤供應作物養分,充分提高系統中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在內的生物循環和物質循環,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并保持該體系和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生物、環境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這種模式下生產的農產品是源于自然、營養豐富、品質優良的環保型安全食品。有機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并針對現代農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借鑒傳統農業的經驗。運用生態學、生物學和農業科學的原理及技術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科技的農業類型。它強調在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的前提下,生物和環境的和諧統一,在保護生物的遺傳多樣性的同時,合理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平衡,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而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結晶。
有機農業生產是一種崇尚自然的生產方法,是傳統農業中的一項可繼承的優良傳統。目前有機農業在發達國家發展迅猛,全世界約有130個國家進行有機食品的生產,它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其中歐洲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較快。發展中國家有機農業發展方興未艾,面積日益增加,但非洲國家的有機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的差距。
由于現代農業采取以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為手段來保證產量的實現,使生態環境受到了污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導致生產的農產品也受到污染,以致品質下降。所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已是當務之急。但當前在發展有機農業過程中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如:對有機農業的認識不足;政府支持不夠:消費者和農戶缺少有機食品方面的知識:有機生產規模小、沒有形成產業化;有機標準尚不夠健全。使得有機產品認證難、銷售難;其次對有機食品宣傳力度不夠;有機農業理論和技術研究嚴重滯后:種植農戶缺少有機肥料制作有效防治病蟲害、輪作等相關知識的指導和培訓;生產基地缺少有機種植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幫助。缺少提高有機農產品商品化率的加工技術:有機農業生產的配套技術還有待探索:病蟲害防治困難、減產比例較大;缺少適宜于有機種植的優良品種、輪作困難;沒有整合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和銷售優勢,形成整體合力。
1 發展有機農業的必要性
有機農業更關心的是長期和綜合的效益。雖然在發展初期投入多、成本高、效益低,但從長遠看一旦建立良性生產體系,其最終效益高于常規的生產。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現代農業長期大量的不科學使用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使土壤有機質減少、微生物活力下降、蓄水保肥能力降低,加劇了水土流失、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過度使用化學合成物質對人體健康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急需通過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來加以解決,而發展有機農業正是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最好辦法。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注生活的質量和身心的健康。追求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的放心食品。而發展有機農業生產開發有機農產品和食品正可滿足這一要求。發展有機農業既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選擇,又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是實現結構優化、產業產品升級,也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有機農業是一種勞動集約型和技術集約型的農業,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多,農民可以利用較多的時間從事有機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從中得到較多的就業機會,得到較多的報酬,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民收入、提高效益。有機農業產品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品質、無污染環保產品,將成為21世紀的主導食品,而有機食品來源于有機農業。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機農業對于保護環境和資源。消除傳統農業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可見發展有機農業是改善環境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有機農業勢在必行。
2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及可行性
我國的傳統農業實際上就是典型的有機農業。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中國農業幾千年來長盛不衰,原因就在于我國農民通過長期實踐,積累和創造了“用養結合”、“精耕細作”、“農牧結合的多種經營方式”等經驗和技術。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使用漚肥、堆肥等農家肥的良好習慣,有機械、物理、生態技術防治病蟲草害的豐富經驗,這些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為我國有機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吸收幾千年來積累的傳統農業精華,也是我國發展有機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生態農業的發展及農業科研在有機農業方面取得的一些探索性成果,如免耕、合理輪作、生物肥、生物防蟲、治蟲以及現代高科技激光技術的農業應用等,都為有機農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同時發展綠色食品也為有機農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借鑒。有機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中國在這方面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具有豐富的農業勞動力資源,具有開發多種有機產品的潛力。一些歐洲國家不適宜種植或缺少的產品可在我國進行開發生產。因此,中國應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在勞動力資源和地域資源上的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從而達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的發展目標。我國是一個多山區的國家,山區森林覆蓋面積大,植被茂盛,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具有發展有機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食用果蔬植物還處于野生半野生狀態,可較快轉換為有機產品。我國相當多的山區。環境條件優越,很少使用或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等,是發展有機農業的適宜開發地區。有的地方可直接用來有機產品的生產,或直接作為有機食品出售。目前中國有機食品只占當年全球有機產品銷售額的1%,而國內有機食品銷售額僅占食品銷售總額的0.02%,與發達國家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因此,中國的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空間很大。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傳統農業基礎好,又有生態農業、生態建設的基礎。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借鑒國外發展有機農業的先進經驗,發揮我國自身優勢,中國有機農業前景廣闊。
3 發展有機農業的策略和措施
結合對當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國情的分析,我們認為在中國要加快發展有機農業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應大力加強政策的引導與支持,對有機農業的優勢和前景大力宣傳,提高公眾對農業、環境、食品、健康的意識,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人們對有機農業生產和發展重要性的認識,讓農民朋友愿意接受這項技術: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發展有機農業;加大資金投入,發展規模化生產,發揮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優勢,贏得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同時當地政府還需要加強組織協調,有機農業生產的保障體系,在產前、產中提供技術指導保障,檢測和認證有機食品的體系要配套,并提供足夠的銷售渠道。制定并實施良好的產業扶持政策,給農民提供一定優惠政策,促使有機農業規模化;建立健全地方有機標準體系和有機認證機構。做好導向和協調。由于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引入了生物工程、中醫醫藥學、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因而還應當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有機農業理論研究。開展新型生態技術攻關。在政府的指導下,立足國情。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加快發展…]。
根據我國國情抓好區域規劃,優先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需要嚴格的技術與經營管理,適宜在經濟較發達,農民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開展,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大,土地肥沃的地區優先發展。重點對他們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的知識培訓,使他們認識到有機產品的價值能切實增加他們的收入。以市場為導向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機農產品;應加快有機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降低有機農產品生產中病蟲草害防治成本,提高有機生產的產量水平,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生產或經營者應以規范化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標準建立有機農業示范園區。采用有機農業栽培技術,選擇有抗性或抗性強的作物品種,選好生產基地,采用優質有機肥料,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科學合理地運用生物、物理手段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合理輪作以控制雜草,減輕病蟲害,植物性殺蟲劑、性誘惑劑、視覺性和物理性捕蟲設施防治蟲害。使生產過程無害化,再次要在產品上市前,由質量檢測部門對產品中有毒物質殘留狀況進行全面檢測,保證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國家標準。
有機生產技術需要技術人員的研究和生產者的實踐,因而應加強對各地現行農業基礎理論及傳統農業應用技術精髓的研究,選擇適合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并加以開發利用和提高。研究和開發適合有機農業的安全生產技術。重點研究高效安全生物農藥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和有機肥、生物肥料等:探索并建立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有機栽培體系。面向發達國家和國內大中城市拓展有機食品市場。并開展有機食品的深加工。
有機農業生產符合我國國情,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之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機農業會成為可持續發展強有力的基礎保障,并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