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神農架林區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可保護神農架珍貴的森林資源,促進當地森林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林業穩產增收,提高當地群眾的造林護林積極性,同時,還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社會發展;神農架林區
中圖分類號:5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09101—0239—04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地處湖北西部,總面積320 767 hm2,森林面積238 331 hm2,森林覆蓋率87.7%。森林蓄積2007.34萬m3。神農架林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區,有“綠色寶庫”、“物種王國”、珍稀動植物的“避難所”、孕育和產生新品種的“搖籃”、“中草藥王國”之美譽,其生態地位十分重要。一直以來,神農架的森林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各級領導的關注和重視。
森林病蟲害是“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對森林資源的危害非常大。為了確保神農架林區的森林資源安全,必須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目前,林區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嚴峻,工作任務非常艱巨。過去,華山松大小蠹對林區的森林資源危害就比較嚴重,后來,銀杏大蠶蛾、板栗疫病等多種危險性病蟲害先后侵入神農架林區,給林區的林業和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近年來。神農架林區停止采伐商品材,每年從外地購進松、杉等裝修材料。如果不加強檢疫和管理,松材線蟲和日本松干蚧等病蟲害隨時都可能侵入林區。很可能對林區內松林資源帶來毀滅性的危害。因此,加強神農架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 神農架林區社會、自然狀況
1.1 行政區劃
神農架林區是全國惟一以“林區”命名的省轄縣級行政區,轄4鎮4鄉和1個林業管理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71個行政村,人口7.87萬人。全區生產總值5.41億元。
1.2 地理位置
神農架林區地處湖北與重慶交界處,在湖北西部,西倚重慶巫山縣與秦嶺山系大巴山脈相接,北臨房縣與武當山脈相鄰,東接保康、興山與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相望,南瀕巴東隔長江與武陵山區相連,地跨東經109°56′-110°58′,北緯31°15′~31°57′。
1.3 地形地貌
神農架林區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由亞高山向低山丘陵過渡。境內最高海拔3 105.4 m。最低海拔398.0m,地形復雜多變,重巒疊障,山勢雄偉,區內海拔在800 m以上的水平投影面積高達99.2%,故有“華中屋脊”之謂。林區是長江與漢水在湖北省境內的分水嶺,是漢江流域南河、堵河,長江流域香溪河、沿渡河等四大水系的發源地。神農架山地在新構造運動時期,受侵蝕、剝蝕的影響較強,山體遭受強烈的切割,水系發育,橫向溝谷切割山體,切割深度達500 m以上,形成“V”型深切河谷,地形陡峭,山體坡度一般在35°~50°之間,主要有山地、喀斯特(巖溶)、河谷以及第4紀冰川形成的冰川地貌等4種地貌。
1.4 河流水系
神農架林區境內橫向河谷發育,以其支嶺向四周作星芒狀放射,河道縱橫、泉涌溪流。境內大小河流317條,分屬南河、堵河、香溪河、沿渡河水系。
1.4.1 南河水系 發源于大神農架北麓的韭菜埡,境內流域面積533 km2,流程153.5 km,主要有關門河、古水河、洛溪河等支流,流經保康、房縣、谷城、郭家營后注入漢江。
1.4.2 堵河水系 發源于神農架以西的大界嶺,境內流域面積791 km2、流程78.5 km,主要有落陽河、陰峪河、紫竹河、平渡河等支流,流經竹山、房縣、鄖縣后注入漢江。
1.4.3 香溪河水系 發源于林區東部的騾馬店和西部的天蔥嶺。境內流域面積747 km2,流程113.5km,主要有龍口河、長方河、當陽河、九沖河等支流,流經興山、秭歸于香溪后匯入長江。
1.4.4 沿渡河水系 沿渡河又名神農溪,發源于大神農架以西的大界嶺,境內流域面積219 km2。流程17.0 km,主要有鬧水河、東北口河、黃溪河、馬家溝、榨溪河、賴家河、石柱河等支流,流經巴東由西壤口注入長江。
1.5 氣候條件
神農架屬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的過渡區,一年四季受溫熱的東南季風和干冷的大陸高壓的雙重影響。由于山體高大,相對高差大,立體氣候十分明顯,海拔每上升100m,季節相差3-4d,構成了低山、中山和亞高山3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為低山河谷13.6℃,中高平川12.1℃,高山高原7.1℃。年降水量分別為761.4mm、973.7mm、1 528.4mm。年日照時數1 858.2 h,≥10%氣溫190-210 d,無霜期全區平均214 d,年平均蒸發量500-800 mm,平均相對濕度75%。
1.6 植被
神農架林區森林植被類型按其垂直分布的規律,基本上可分為3個帶譜。
1.6.1 海拔1 600 m以下 海拔1 600 m以下屬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可分為以下兩個亞帶:①海拔1 000 m以下為含有常綠闊葉林的落葉闊葉林亞帶,其主要分布樹種有青栲、園錐柯、小葉青岡櫟、臭樟、川桂、大葉楠、黑殼楠、栓皮櫟、茅栗、袍櫟、化香、鵝耳櫪、響葉楊、錐栗、楓楊、核桃、燈臺樹、楓香、鄂椴、漆樹、三椏烏藥、山白果、杜仲等。林型有馬毛松:毛蕨一杉木林:陡坡黃櫨一鐵橡樹矮林。②海拔1 100~1600m之間,為含有常綠闊葉樹的落葉林亞帶,其主要代表樹種有袍櫟、茅栗、化香等。林型有茅栗、抱櫟闊葉混交林;胡枝子一袍櫟林;山茱萸、亮葉樺林;化香樹林;黃櫨一栓皮櫟林;峭壁烏岡櫟林;巴東櫟、蚊母樹林。
1.6.2 海拔1 600~2 300m之間海拔1600~2 300m之間屬亮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主要樹種華山松、銳齒櫟、山毛櫸、紅樺、山楊等。林型有紅樺林:緩坡山楊、華山松塊狀混交林;陡坡3棵針—華山松林;華山松、闊葉混交林;峭壁刺葉櫟、華山松林;箭竹—山毛櫸林;箭竹—銳齒櫟林;胡枝子—銳齒櫟林;胡枝子—巴山松林。
1.6.3 海拔2 300 m以上,海拔2 300 m以上屬暗針葉林帶,共分為兩個亞帶:①海拔2 300~2 600m以內為暗針葉、落葉闊葉林亞帶,主要樹種為巴山冷杉、秦嶺冷杉、紅樺、槭類等,常形成混交林。林型有樺、槭、冷杉混交林。②海拔2 600m以上。為暗針葉林亞帶,主要樹種為巴山冷杉。林型有杜鵑一冷杉林;箭竹—冷杉林:黃楊—冷杉林。
1.7 生活水平及經濟發展水平
近年來,神農架林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業,使神農架資源管護、經濟社會得到了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全區糧食、蔬菜、中藥材、茶葉、干果產量分別達17 584 t、34 332 t、371t、86t、836 t,出欄(籠)生豬、山羊、家禽分別達5.42萬頭、1.73萬只、16.33萬羽。有機茶、綠源、康俊等涉農企業不斷壯大。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區現有4A級景區3個,旅行社14家,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1.9億元。
2 神農架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2.1 組織機構與人員隊伍
神農架林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由林區林業管理局負責,林業管理局下設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森防站是林區指導和組織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的事業單位,擔負著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的政府管理職能和行政執法職能,同時還具有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的職責,即充分運用行政手段。強化管理,做好地方林業系統內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的宣傳動員、規劃設計、組織協調、技術指導、檢查監督和服務工作。森防站有專職森防人員2名(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各1名),在林場、林業管理站設了14個監測點,配備有兼職測報人員14人。
2.2 森林病蟲害發生及治理情況
據統計,林區近3年來森林病蟲害危害面積11127 hm2。平均每年森林病蟲害發生率1.62%。其中:經濟林病害危害面積20 hm2,經濟林蟲害危害面積2 539 hm2,馬尾松毛蟲危害面積13 hm2,銀杏大蠶蛾危害面積687 hm2,楊樹食葉害蟲危害面積21hm2,其他病蟲害危害面積7 847hm2。總體來講,近年來林區森林病蟲害種類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
林區林業管理局非常重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在設備短缺、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力量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近3年來。林區防治森林病蟲害面積7 913 hm2,防治率達71.12%。
3 加強神農架林區森防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3.1 保障生態安全,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神農架林區是地球同一緯度地區惟一一塊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同時也是長江上游三峽庫區的第一家國有林區,是三峽庫區的最后一道綠色屏障,是長江和漢水在湖北境內的分水嶺,是三峽庫區和丹江口水庫乃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蓄洪庫,是長江、漢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屏障,其生態地位十分重要。森林病蟲害的危害不僅直接降低森林的生態功能,而且可能會對森林造成毀滅性危害。對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近年來,通過林業工程建設、項目造林和自發造林,神農架的森林面積和林分質量不斷提高,生態建設顯有成效。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人工純林面積的增加。加之林區森防基礎設施條件落后、防治水平不高、防治資金不足。使得森林病蟲害自身抗性逐漸增強,林區森林病蟲害危害日趨嚴重,成災種類逐漸增多,直接威脅到林區生態建設成果。
通過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檢疫、防治工程建設,掌握森林病蟲害種類、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科學測報病(蟲)情,為治理森林病蟲害提供依據,將外來病蟲害抵御在項目區之外,對項目區內的病蟲害可進行有效的治理,從而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危險性和災害損失,有效地保護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果,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屏障作用。
3.2 保護動植物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神農架生物多樣性本底雄厚,應視為華中第一生物寶庫,據調查統計,神農架林區有國家保護植物36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4種:銀杏、紅豆杉、水杉、珙桐、光葉珙桐:二級保護的18種:禿杉、秦嶺冷杉、大果青桿、巴山榧、櫸樹、連香樹、水青樹、杜仲、香果樹、鵝掌楸、厚樸、山白樹、獨花蘭、蓖子三尖杉、鐘萼木、傘花木、華榛、楠木;三級保護的14種:穗花杉、麥吊云杉、青檀、領春木、金錢槭、白辛樹、紫莖、猬實、黃蓮、八角蓮、延齡草、紫斑牡丹、銀鵲樹、野大豆。另外,神農架林區共有野生蘭科植物36屬71種,皆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范圍。
神農架林區野生動物極為豐富,共有鳥類285種,獸類77種,兩棲動物34種,爬行動物27種,魚類35種,蝶類235種。神農架大九湖濕地是華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列為中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森林病蟲害能使大片森林消失,改變森林結構、降低林分質量,從而影響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森林病蟲害也可能直接造成疾病在動植物種群中發生和流行,導致種群數量質量的降低甚至種群的消失。因此,森林病蟲害對林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構成威脅。通過森林病蟲害的防控,保護森林資源。從而可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生境,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3.3 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構筑和諧社會
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可直接導致農業減產以致影響農戶的林業收入。如1996年銀杏大蠶蛾在此地大面積發生,由于得不到及時防治,核桃、樺樹、漆樹、楊樹的樹葉被全部蠶食,造成核桃當年顆粒無收,減少了林業收入,經濟損失慘重。森林病蟲害危害造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改變。對農業生產造成威脅。由于農戶收入的減少,對社會的穩定、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神農架林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產業結構由以前的森工生產調整到現在森林旅游和生態農業上來,森林旅游業地位十分重要。森林病蟲害危害可破壞森林資源的自然景觀,阻礙森林旅游的發展,影響神農架社會經濟的發展。
3.4 提高科研水平,提升防控能力
林區森防站現有專職森防人員2人,14個兼職測報人員掛靠林場、林業管理站。林區森防隊伍不穩定、工作經費缺乏,森林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極度短缺。生物防治等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因技術、人員和資金所限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森林病蟲害防治手段落后,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環境遭受污染、天敵數量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對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遠不能適應當前需要。
通過充實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設備、交通和通訊工具,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立預報站、監測點,促進森防機構建設。能提升病蟲害的防控能力。通過專家隊伍建設和技術培訓,形成素質一流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隊伍和科研隊伍,從而提高神農架林區病蟲害科研及防治水平,為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對湖北省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有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有利于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
4 神農架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效益顯著
4.1 生態效益明顯
開展森防工作,將遏止神農架林區森林病蟲害危害勢頭。使林區17.43萬hm2、1 193.92萬m3森林得到有效保護,提高森林林分質量。從而保證森林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功能持續充分的發揮,有效地維護項目區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豐產穩產。可保護林區野生動植物生境,控制野生動植物疾病的傳播與流行,保護和發展野生動植物種群,維護和豐富生物多樣性。還可使“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造林綠化成果得到有效保護。有利于神農架林區生態建設的順利實施。
4.2 社會效益顯著
可提高神農架林區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科技水平,對湖北省的現代化森防事業建設起到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將推動湖北省森防體系建設更加規范有序的發展。通過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可保護神農架珍貴的森林資源,促進當地森林旅游業的健康持續地發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還將提高廣大林農的防治森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由森林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保護群眾的造林護林積極性,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4.3 經濟效益明顯
據統計,此地每年因病蟲害危害造成林木枯死約1萬m3,主要經濟林因病蟲害危害造成減產每年損失達60萬元以上。通過提高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控能力,把病蟲害控制在3‰以下,每年可減少林木損失9 000 m3,為經濟林穩產增收提供保障,可挽回經濟損失400多萬元。
5 對加強神農架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建議
1)神農架林區森防工作要以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和提高各種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能力,促進森防水平的提高。
2)要積極研究和運用先進科研成果,提高森防設施建設科技含量,增加發展后勁,同時,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不斷提高科學防治能力。
3)要三大效益統一,生態效益優先,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在建設上與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步調一致,措施上重點發展生物防治,保護生態環境。
4)堅持“誰經營,誰防治”,堅持各級領導森防工作的任期目標責任制,把森防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