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河蟹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養殖技術,旨在為農民的養殖致富提供參考。
關鍵詞:河蟹;生物學特性;人工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09)01—0158—03
河蟹,通稱螃蟹,也叫毛蟹,學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動物分類上隸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方蟹科、絨螯蟹屬……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一種風味獨特、珍貴水產品,同時也是出口創匯的水產品之一。河蟹的適應性強,餌料來源廣。養殖技術較易。生產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大力發展河蟹養殖,前景廣闊。
1 河蟹的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特征
河蟹的身體由頭胸部和腹部組成。頭胸部背面覆蓋一層起伏不平的堅硬背甲稱頭胸甲,俗稱蟹殼、蟹斗。頭胸甲前緣正中有4個齒突。稱額齒。左右前側緣各有4個側齒。額部兩側有1對有柄的復眼。頭胸甲的腹面為腹甲所包被。河蟹的腹部俗稱蟹臍,緊貼在頭胸部的腹面。雄蟹臍呈三角形,雌蟹臍呈圓形。是鑒別雌、雄蟹的顯著標志之一。河蟹腹部的胸足由1對螯足和4對步足組成。螯足強大成鉗狀,掌部密生絨毛,螯足用來捕食、掘穴和御敵。步足長而扁平,末端尖銳呈爪狀,密生剛毛,是河蟹的爬行器官。
1.2 生活習性
河蟹是淺海里生、淡水中長的洄游性水生動物,喜歡棲息在水質清新、陽光充足、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泊、坑塘中,常在泥岸及水草叢生的泥灘上挖洞穴居。在養殖密度高的水域,多數隱伏于水底淤泥之中。河蟹的洞穴多呈管狀。洞口直徑與穴道直徑一致,大小與蟹體相當。洞穴既可防敵害,又可用來越冬。河蟹常晝伏夜出,白天在洞中隱伏,夜間外出活動覓食。其感覺器官發達、靈敏,行動反應迅速,在陸地上能橫行攀高,在水中會游泳,因此攝食能力很強。河蟹為雜食性動物,喜食動物性飼料,如魚、蝦、螺、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尤其喜食腐臭的動物尸體。在植物性飼料豐富的環境中,河蟹以植物性飼料為主,能攝食大多數水生植物、蔬菜、浮萍、絲狀藻類等。河蟹的消化力強,食量大,同時也耐饑,但在飼料缺乏的情況下,常互相殘食。
1.3 繁殖習性
河蟹到性成熟時(1~2秋齡)便離開攝食生長的淡水,進入大海進行繁殖,這就是河蟹的“生殖洄游”。生殖洄游期一般在9月中旬至11月底。霜降前后達到高峰,參加洄游的河蟹體重多數在100-200 g之間。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產卵的盛期。其受精率一般很高。產出的卵呈醬紫色,粘附在雌蟹腹肢內側的剛毛上,此時的雌蟹稱抱卵蟹。一般體重為100 g以上的個體,可產卵40萬-50萬粒左右。由于受精卵的孵化期正處于越冬期間,胚胎發育緩慢,在自然情況下,長達4個月之久才能孵化出苗。剛孵出的幼體稱蚤狀幼體。經5次蛻皮。再生長約30-40 d后變成大眼幼體,即蟹苗。蟹苗具有很強的溯水性,對淡水水流特別敏感,隨著潮汐的變化,蟹苗進入河口,形成蟹苗汛,這就是河蟹的“索餌洄游”。
2 河蟹的人工養殖技術
2.1 養殖場地選擇
2.1.1 水源充足、適用 這是選擇河蟹養殖場地的基本條件。如附近有工業廢水排放,必須引起重視,對水質加以分析,要根據我國《漁業水質標準》、《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標準確定水質是否適用。在充分收集當地的水文、氣象、地形、土質等有關資料的同時,要充分結合各季節養蟹生產注、排水的需求,確定水源水量是否充足適用。
2.1.2 地勢適當、便利 為節約土地資源,應盡可能選用無工廠、無污染的湖庫岔來建設連片的河蟹無公害養殖基地。這樣既能充分利用天然的水域資源,做到自流排灌,又能收到節約投資,事半功倍之效。建場的地點,不宜選在距離交通線過遠的地方。以利養殖物資及養殖產品運進運出。
2.2 池塘建造
飼養河蟹的池塘以東西向長方形為好,有利于飼養管理和拉網操作,日照長、受風面積大:池塘大小一般以1 hm2左右較適宜,面積較大,能自動增氧,有利于上下水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池塘需要一定的深度和蓄水量,池深一般在2 m以上,常年水深保持在0.5-1.5m較適宜:蟹池的排灌設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開,每口蟹池水能灌得進,排得出。河蟹攀爬十分迅速,有很強的逃逸能力。通常養蟹池中一根蘆葦、樹枝或一個小洞,均能成為河蟹外逃的通道。常有數只蟹在防逃墻邊搭“蟹梯”,以利其他蟹逃跑。因此,在成蟹池四周必須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設備,以防河蟹外逃,常用的防逃設備有水泥防光墻、鈣塑板、鐵皮、尼龍薄膜、玻璃、油毛氈等。
2.3 放養準備
2.3.1 清塘消毒 在養蟹池中,常有野雜魚、水蛇、水鼠、水生昆蟲和各種病原體,它們不僅消耗水中的溶氧,而且會侵襲河蟹、爭奪飼料,故應進行清池。新建的蟹池或是魚池改建的蟹池,放養前都要用藥物消毒,清池藥物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用生石灰清塘時,用量為1125 k·hm-2,一方面可以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水質,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用漂白粉清池時,要先計算池水體積,其用量為20 g·m3,方法是將所需的漂白粉加水溶解,全池潑灑。此外,清池前還要清除池邊的雜草。挖出過多的淤泥,以保證蟹池的環境衛生。
2.3.2 種植水草 “養好一塘蟹,首先要種好一塘草。”堅持種草養蟹是池塘養殖的主要發展方向。在蟹池中種植水草,既可解決一部分飼料來源問題,又可改善水質,還可為河蟹提供棲息地。以利其蛻殼時躲避敵害,可謂一舉多得。在清塘消毒后。待藥物消失、水溫逐步回升時,即可種植水草。水深為20~30 cm。種植的水草品種主要有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伊樂藻可在早春種植,輪葉黑藻、苦草在3月種植。種植水草前,常施用30-45kg·hm-2復合肥作為基肥,以促使其快速生長。輪葉黑藻、伊樂藻以無性繁殖為主,常采取切莖分段扦插的種植方法,用草量為150-250 k·hm-2,行間距1-1.5 m全池栽插。苦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種子細小,播種前先用水浸泡10-15 h,然后將草種用泥土拌勻,撒播或條播,用種量為2 kg·hm-2。
2.3.3 投放螺螄 活螺螄肉味鮮美。是河蟹較理想的天然優質飼料。同時螺螄主要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另外螺螄的價格較低,來源廣泛,可明顯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池塘投放的螺螄應進行消毒處理,可用強氯精殺滅螺螄身上的細菌、原蟲,一般養蟹池塘螺螄的投放量為2 000~3000kg·hm-2。
2.4 苗種放養
2.4.1 蟹種 選擇選購蟹種要以長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種或長江水系親蟹人工繁育的扣蟹為最好,蟹種要規格齊全,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無病無傷,爬行活躍敏捷,身上無附著物。同一批選購的蟹種要放入同一池塘或圍網中飼養。
2.4.2 放養方法 嚴格把好放養關,具體做到“一區”、“三改”、“三適”。“一區”即設置蟹種暫養區。用網圍一塊養殖區域,占大塘面積的1/10~1/5,將挑選的優質蟹種放人其中強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長至占整個塘面的50%以上,螺螄繁殖已達一定數量時,再將暫養的蟹種放入大塘飼養;“三改”,即一改冬放為春放,冬季蟹種處于越冬休眠狀態,活動能力差,容易受傷,故冬季放養影響成活率和回捕率:二改放小規格為大規格,放養小規格蟹種影響年終商品規格:三改外購蟹種為自育蟹種,自育蟹種的成活率、抗病力及成長規格,都明顯優于外地購買的蟹種。“三適”,即適當的放養規格、適當的放養時間和適當的放養密度。放養規格一般掌握在80~120只·kg-1,放養時間一般控制在2月底至3月份(放入暫養區時間),放養密度一般控制在10000只,hm-2左右,其基本條件要求水源充足、飼料豐富、飼養管理較好。蟹種在放養前要先用8 mg·kg-1高錳酸鉀浸泡10-15 min,然后再放入暫養區。
2.5 飼料投喂
2.5.1 飼料來源 一是水草、螺螄等鮮活餌料。蟹池水草的覆蓋率一般都在70%左右,螺螄在清明前后投喂,投喂量4 500kg·hm-2左右,8月份補充投放一次,投喂量為1 500 kg·hm-2左右。二是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要營養全面、成本低、飼料系數低、使用方便、誘食性好、不污染水質。其配方組成必須適合河蟹生長的營養需要,蛋白質、氨基酸的大致含量,要結合人工飼料源進行配制。最佳人工配合飼料源還要考慮維生素、微量元素、粘合劑及促長素(脫殼素)的合理成分比例,以及稚、幼蟹和成蟹的區別。
2.5.2 科學投飼 一要注意投喂地點。投飼地點要適當,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經常對投飼點進行消毒。二要確定合理的投喂時間與次數。可少量多次的投喂,傍晚可適當多投一些。三要確定合理的投喂量。投喂量要根據不同養殖規格、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環境條件以及養殖狀況來確定。注意不要使河蟹吃得太飽。或食量不足而影響生長。在疾病的暴發季節,投飼量減少,一般為平時的80%左右。
2.6 日常管理
2.6.1 調節水質 改善養殖水體的水質條件,對促進河蟹生長蛻殼,減少病害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整個養殖期間應采取“三調”措施:一調新,即注換新水,5~7d注水1次,10-15 d換水一次;二調優,即調節水的pH值,將pH值控制在7.5-8.5之間:三調活,即施用光合細菌調活水體,用量75-90 kg·hm-2,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通過這3個調節,使水質達到“清、新、嫩、爽”。具體要求:溶氧保持在5 mg·L-1以上,透明度35-40cm以上,pH值7.5以上,氨氮0.1 mg·L-1以下,在調節水質的同時。還須調控水位,3-5月水深0.5~0.6m,6~8月水深1.2-1.5m,9-10月水深1m左右。
2.6.2 防治病害 河蟹疾病的防治,必須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以達到不生病、少生病。或不用藥、少用藥的目標。河蟹常用的防病藥物主要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強氯精、硫酸鋅、中草藥等。用量標準:生石灰10-15 kg·hm-2,化水潑灑;二氧化氯3kg·hm-2,化水潑灑;硫酸鋅0.2 g·m3水體,化水潑灑(均為1 m水深用量)。中草藥混合在飼料中投喂,每100 kg飼料添加中草藥1~1.5 kg,連喂5-7 d。防治方法:一是治病與治蟲相結合(先治蟲后治病),二是內服與外用相結合,三是西藥與中藥相結合,四是不同藥物交叉使用,五是提前采用藥物預防。
2.6.3 勤查勤看 要做到“四勤、四查”:即勤巡塘,查河蟹活動是否正常:勤做衛生工作,查養蟹水體的水質情況:勤保護軟殼蟹,查池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勤維修保養,查養蟹池的防逃設施。在日常工作中,還要保持蟹池環境的安靜舒適,喂飼料、打掃食場要輕,不要過多地干擾河蟹的攝食、蛻殼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