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
多么美好的季節呀,無論怎么贊美它都不過分……可是,春天也不全是美好的,比如我國的北方,每年春天都要遭受沙塵暴的襲擊,連首都北京也不能幸免。怎么辦呢?你一定想到了:種樹——建造“綠色長城”,把風沙擋住!
而且種樹還有許多別的好處呢:涵養水分,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等。正好植樹節也到了,還猶豫什么呢,趕緊拿起鐵鍬去種樹吧……
等一等!
種樹不是“萬能”的
多種樹就可以改善環境,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很多事情不像你想的那么簡單。對于種樹這件事,人們的很多“常識”和美好愿望卻在科學和事實面前敗下陣來。
誤區之一:種樹可以防沙固沙,讓沙漠變綠洲
不一定。
沙漠之所以成為沙漠,是因為那里干旱。干旱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沒有足夠的水喝,植物當然挺不住,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一片荒蕪的景象。
但沙漠中真是死氣沉沉的嗎?不是,那里其實也生長著駱駝草、沙棘、沙柳等,這些草和灌木千萬年來在沙漠里頑強地生存著,它們根系發達,而且都有一套將水分最大限度地保存在體內、不讓它隨便溜走的本事,因而能夠適應沙漠嚴酷的環境,也能起到很好的固沙作用。
可是,種樹的人來了!只見他們挖開土地,把一株株楊樹苗種下去,不一會兒,原本荒涼的大地被點綴上了一片綠意……然而好景不長,過了一年再去看,這些小楊樹大部分都枯死了,極少數勉強存活下來也半死不活,長勢很差。沙漠變綠洲了嗎?沒有,有些地方甚至荒漠化得更厲害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除了養護不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楊樹這樣的喬木沒有那么強的抗干旱能力,對于沙漠、草原這種干旱、半干旱地區來說,它們是不受歡迎的客人。要是你不幸成了“不受歡迎的客人”,大不了就走唄!可憐楊樹沒長腳,走不了,為了活下去,它們就必須拼命地從地下吮吸本來就不多的水分,這些水分又通過葉片的蒸騰作用散發到空氣中,被大氣環流帶走。早在上世紀60年代,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就把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樹比作“抽水機”——珍貴的水都被它們抽走了,能不更干旱嗎?
另外,很多時候,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許多原本生長在這里的草和灌木叢被鏟除掉了,這到底是在保護環境,還是在破壞環境?
誤區之二:種樹可以涵養水分,遏制山洪,防止水土流失
不一定。
福建有個叫建甌的地方,森林覆蓋率高達80.05%,但是2006年這里爆發了嚴重的山洪災害,老城區90%被淹。臨近的幾個森林大縣也同樣嚴重遭災。
人們奇怪:周圍的山上都是郁郁蔥蔥的森林,怎么這山洪還能像毫無阻擋的千軍萬馬一樣一路殺過來呢?這么多樹難道都不起作用了?
原來,這里的森林基本上都已經不是天然林,而是人工造的林了。那又有什么區別呢?其實,能夠保養水土的真正主力軍不是森林里的樹木,而是樹下的野草灌木等“下層植物”。原先的天然林是由多種闊葉喬木組成,它們的落葉很快腐爛,給野草灌木提供了充分的養料。但是為了發展經濟,這些天然闊葉林基本上被砍光了。后來人們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于是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為了提高效率,人們選擇了生長迅速、容易成材的杉樹和馬尾松。
杉樹和馬尾松是針葉樹,別看它們一年四季綠油油的,但也掉葉子。那種針狀的葉子落在地上,很不容易腐爛,日積月累,形成厚厚的一層,這樣一來,下層植物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爸髁姟睕]了,當面對兇猛的“敵人”——洪水——的時候,再多的樹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而束手無策。
誤區之三:種樹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讓世界生機勃勃
不一定。
一想到森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出現一幅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圖景,說不定還能看到可愛的金絲猴、大熊貓、東北虎……可是,如果你走進一片通過大規模植樹造出來的人工林中,卻基本上看不到這樣的景象。為什么呢?
我們知道,森林是一個多彩而平衡的生態系統,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喬木灌木,有溪流、濕地、野花、苔蘚、菌類,還有各種植物、微生物、小蟲、鳥類、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組成不斷循環的食物鏈。然而,人工林里的樹種往往很單一,就像每天只供應同樣的一兩個菜的食堂,更多的動物不愿意來,因為沒有它們愛吃的東西。很多地方破壞了天然林后種植人工林,但物種急劇減少,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再也無法恢復。這些“人造森林”被專家稱為“綠色荒漠”,表面看是綠色的,但是缺乏生物多樣性。
而這些單調的人工林就像是一支只有前鋒沒有中場、后衛的足球隊,自身也非常脆弱,一旦有兩三棵樹得病,很快會感染整片林子,最后很可能全軍覆沒。上世紀90年代,寧夏辛辛苦苦造起來的第一代防護林遭遇了天牛災害,8000萬株楊樹遭受毀滅性打擊,不得不全部砍光,從頭再來。假如這片楊樹林不是那么“單純”,樹種豐富,棲息的動物也多種多樣,天牛也不可能這般猖狂。
向大自然學種樹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有點灰心——沒想到種樹還種出這么多“毛病”來了,真受打擊呀!別急,樹還是要種的,只是我們應該學會尊重自然規律,科學種樹。
怎么樣才叫科學種樹呢?簡單地說,就是要像大自然一樣種樹。
你看,大自然從來只在合適的地方種合適的樹,它從來不會把海南的椰子樹種到東北去,也不會把高原的樹種到平原來。所以,科學種樹的第一原則就是種本地樹。樹都是戀家的,本地的樹種千萬年來一直住在這兒,與當地的氣候最協調,也和當地的生態食物鏈最協調,當地的動物們也樂意在里面安家。
還有,大自然幾乎從來不造單一樹種的森林,總是多種喬木、灌木和草,不同年齡、高矮和大小的植物混雜又和諧地住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得遵循這樣一個原則:物種多樣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樂園,而不是“喬木莊稼地”。
同時,大自然本身就是個偉大的園丁。100年前,長白山有過一次強度巨大的火山噴發,將50公里半徑內的原始森林全部摧毀,但大自然的力量很快使它又恢復成原來的模樣,不僅與過去一樣郁郁蔥蔥,而且原來有什么樹種還有什么樹種。然而,在同樣的地方,60年前有幾公頃的林子被砍伐后種了玉米,后來人們重新造林,但大自然卻拒絕恢復,它變成了一片高山草地。所以,我們人類應該做好大自然的助手,而不要總是越俎代庖,隨便干涉它的工作,比如在不適合種樹的地方種樹,比如自以為可以毀林再造,比如把自然生長的野草消滅了再種上好看卻不實用的洋草……
早在200年前,德國的原始森林就被人們砍伐殆盡了。后來,德國政府大力推動植樹造林,大規模種植速生針葉林。但是,歷史證明這是一條越走越窄的路。德國人吸取了教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近自然林業”。他們研究歷史上的原始森林是什么樣的,然后“依樣畫葫蘆”地去種;需要砍伐的時候,對樹種、年齡、大小等進行嚴格篩選,確??撤ズ笊种械奈锓N結構不變;對自然枯死和倒掉的樹不加干預,任由它們成為各種生物和新一代樹木滋生成長的溫床……
經過數十年小心翼翼的生態恢復,德國又處處飄揚起美妙和諧的“森林之歌”。這是大自然對這個“好學生”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