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有研究機構的學者提出了把符拉迪沃斯托克“租借”給中國共同開發的議題,雖然該消息后來被俄官方否認,但是該事件從側面反映出俄羅斯部分有識之士對于借中國之力推動其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的期待。
不久前,俄羅斯有研究機構的學者撰文,提出一項把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部分地區“租借”給中國來共同開發的計劃。該文章一經披露,壇即引起了俄羅斯國內學界乃至官方的強烈反應。俄官方很快進行“胖謠”,宣稱這只是個別學者的觀點,不代表官方立場。俄羅斯學者也紛紛撰文進行辯論。這一消息在中國同樣引起普遍關注。的確,這座城市與中國人民有著特別情緣,自然牽動著千萬人的心。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國記憶
提起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相信大多數中國人對它都會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都愿意用“海參崴”這個更古老、更有韻味的中國名字來稱呼它。
的確,海參崴是這座城市久遠歷史的原名,古已有之。“海參崴”在中國滿文里的意思是“海邊的小漁村”;亦有以盛產海參而得名之說。
中國政府對海參崴實施有效統治的歷史非常悠久。自中國唐、遼、金起,歷朝歷代均對該地實行著有效行政管理。
自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伺機東侵,尋求打通在遠東地區的出海口,與清朝發生多次領土糾紛。雖然清康熙年間與沙俄訂立的《尼布楚條約》明文規定海參崴屬清朝,但是隨著清朝國勢日衰、鴉片戰爭的失敗,沙俄強迫清政府干1858年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1860年,沙俄再次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規定了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劃歸俄國,同時規定原住這一地區的中國人可以留住。
大批中國人滯留下來,他們有的在港口、鐵路做工,有的做商人、藝人、小店主、賭場主,還有少部分人靠捕撈海參為生。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興建,海參崴外來人口劇增,來到海參崴的中國人也增加了許多。到上世紀30年代時,中國人在海參崴已小有規模,他們開設飯店、雜貨店、小旅館,甚至還有中國人自己開設的劇場。據說海參崴的警察局還設有中國分局,負責保護中國人不受侵犯,同時也在他們中查禁鴉片。一些在海參崴居住時間較長的中國人,改信基督教,同俄羅斯人結婚,城市里出現了新的中國人群體:俄籍華人。
從沙皇俄國強占這一遠離其東歐政治和經濟中心而又夢寐以求的東方良港時起,就給它起了一個充滿帝國擴張野心的俄文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統治東方”。上世紀30年代,隨著蘇聯大清洗運動,蘇聯政府以各種理由強行把居住在這里的滿、漢等“異民族”大規模、徹底地“迂往”了它地。如今,在海參崴仍能隱約找到當年中國人居住區的遺址,卻已很難找到一戶純粹的中國早期居民的后代了。
不過,歷史就是歷電。今天,參觀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館的人們仍然可以看到收藏于此的著名的明朝永寧寺碑碑刻、清朝興凱湖勘界紀事銅柱等大批中國文物。
海參崴被沙皇俄國割占,只不過是清政府喪失國土的一小部分,也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鐘聲。中國人為收復失土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多次發表聲明,立志收回海參崴等被列強侵占的中國土地。他說,要組織一個30萬大軍,直到收復海參崴為止!盡管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收復這片失去的故土付出過各種努力,而且這種機會也一直存在,但是,歷電的演進有時是復雜的,也是無情的。今天的海參崴在事實上被納入了俄羅斯版圖,這一飽含著中國人感情的中文名字也成為了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不過,大多中國人至今仍然愿意用海參崴這…好聽和順口的中文名來稱呼這個城市。
遠東城市的歷史紀念與特有風情
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形呈斗圓型,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首府、俄羅斯遠東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僅次于新西伯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它瀕臨日本海,東扼鄂霍茨克海(中國稱北海),聞名世界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第23空軍司令部都設在這里。
作為世界著名的不凍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和通往世界各國的海運起點,符拉迪沃斯托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這里曾是紅軍和白軍激烈爭奪的要地,后來有幾條街道就是以當時犧牲的紅軍指揮員的名字命名的。在1941年的衛國戰爭中,符拉迪沃斯托克發揮了后方堡壘和前線命脈的重要作用,遠東大量的糧食、裝備和軍隊,大批從盟國運送來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從這里的海港和鐵路運送到前線。
太平洋艦隊的駐扎為這座城市平添了幾許神秘。據當地居民介紹,現今停靠在港口的軍艦只是龐大艦隊的一小部分,許多重要軍事設施被分散到了臨近城市的其他軍事基地。即便如此,游客還是可以在此飽覽一番軍港的別樣風情。畢竟,從這里發出的指令確曾改變過歷史,會讓人頓生歷史的錯覺之感。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紅旗艦隊戰斗光榮紀念廣場,就陳放著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揚名天下的蘇軍c56號近衛軍潛艇。二戰時,C56號潛艇曾遠赴波羅的海,參加過莫斯科保衛戰等著名戰役。據記載,英勇善戰的C56號潛艇在戰爭中共擊沉敵艦十艘,重創四艘,為蘇聯打敗法西斯侵略立下汗馬功勞。紅旗艦隊的稱號便是對這支艦隊赫赫戰功的褒獎。在潛艇后面不遠處,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呈扇形的商業船隊海員紀念碑墻。二戰中,符拉迪沃斯托克有25艘大型商船被德軍潛艇和飛機擊沉。在紀念碑黑色大理石的墻面上,鐫刻著近萬名犧牲的船員名單。
實際上,游客無論游覽軍港還是漫步符拉迪沃斯托克其他大街和廣場,都能隨處見到一座座聳立的紀念碑,這些紀念碑多多少少地都與這座城市或開疆拓土或抗拒入侵的戰爭有關。有資料顯示,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這些城市就留下250多座歷世紀念碑和歷史遺址。
冷戰后的1992年,符拉迪沃斯托克開始對外開放,中國人又有機會踏上了這片土地,一睹它的魅力。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鄉村是極具特色的。農舍往往為板木結構,大約因為歷史久遠,大都顯得斑斑駁駁,加上尖斜的屋頂、小仄的門窗、屋外隨意圈成的農家菜園,構成一幅幅典型的俄羅斯鄉村美景。據當地人介紹,俄羅斯的農民數量少,生活較為清苦。
符拉迪沃斯托克人口近百萬,風光旖旎,景包迷人,是俄羅斯著名的療養勝地。當地人利用丘陵地形、臨海位置和森林多的特點,把這個濱海城市裝扮得秀麗多姿,別具一格。這里有良好的海濱浴場,每逢夏季,來自遠東各地、西伯利亞、歐洲部分乃至外國的游客、療養者絡繹不絕。
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街上,滿眼是俄羅斯風情的建筑,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隨著丘陵地形分布在街道兩旁。東正教教堂高聳入云的尖頂,整齊劃一充滿歐洲古典風格的辦公樓、店鋪和蘇聯時期建設的公寓樓,不高,但顯得敦實。市內新式樓房極少,很多建筑已近百年依然氣勢維偉,舊而不破,設計考究,雕琢精美。據說,俄羅斯人建房子不求速度,但求結實,一幢不大的樓房,往往歷經數年也難以竣工,裝修還要再花去一年載的時間。難怪俄羅斯老百姓時常抱怨房價高,時間也是建筑成水啊。
的確,近百年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官僚制度、刻板教條的辦事原則以及做事的低效率,制約著符拉迪沃斯托范的經濟發展。盡管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打破,但新的現代市場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這里缺少投資,更缺少市場觀念。即使消費品緊缺,物價再高,但日常生活消費品——牛奶、面包卻基本不會漲價,城市公交依然免費乘坐,孩子照樣免費中學,計劃經濟的印痕十分明顯,不知對該體制已養成長期心理依賴和列慣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人何時能走出它的僵化管理?
中俄關系的晴雨表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開埠,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當年,大批中國“倒爺”踏上了這片久違了的神秘土地。中國商人為處于“短缺經濟”時期的俄羅斯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市場繁榮、經濟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
邊境“易貨貿易”是當時最直接有效的貿易方式,深受俄羅斯人民歡迎,也為俄羅斯人民渡過艱難時期做出了巨大貢獻。筆者至今記得,俄遠東地區包括濱海邊疆區與中國邊境城市之間的邊境“一日游”推出不久便難以滿足雙方老百姓商貿往來,“多日游”等更加便利的方式很快得到推廣,足見當時邊境商貿往來之盛況。中國“倒爺”們手持旅游護照出境順便隨身帶幾件運動服、夾克衫、雪地鞋、化妝盒之類的東西,很輕易地就能換回異國風味的俄羅斯服裝、鞋帽、炊具、剃須刀、望遠鏡等商品,各種中國產水果、蔬菜等農產品更是俄羅斯商人進貨單里的必備項目。不可否認,盡管這種簡單、粗放的貿易方式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由于當時的俄羅斯處于經濟困難時期,消費品供應嚴重不足,這種商貿往來還是得到了雙方從民間到官方的基本認可。整個90年代,兩國在遠東地區的民間商貿往來如火如荼、發展迅速,各種具有官方性質的地方合作也方興未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從事各種商業活動的中國人也逐漸增多。據媒體報道,目前有大約20萬中國人在俄遠東地區工作,其中近一半從事零售業。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增長,21世紀初以來,中俄民間貿易的各種不和諧聲音也開始從地處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頻頻傳來。從2007年開始,這里多次發生針對外國人的“禁商令”,許多在此經商的小國商人或者遭受重大損失,或者被迫離開經營多年的市場另謀發展。事實上,遭受損失的不僅僅是這些中國商人,連俄羅斯媒體也承認,當地經濟甚至老盯姓的生活也深受“禁商令”之苦,畢竟,質量可靠,經濟實惠的中國商品依舊是俄羅斯人民所需要的。
符拉迪沃斯托克發生的情形折射出了俄羅斯在遠東政策上的種種顧慮。一些保守的俄羅斯學者認為,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稀少,在本國人口出現逐年下降趨勢,而且這一趨勢短期難以遏制的情況下,中國勞動移民大量出現,將威脅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主權安全,因此,他們對俄羅斯與中國在遠東地區的合作持警惕和懷疑態度。有學者粗略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各種有關“中國在俄羅斯遠東擴張”的文章不下幾百篇之多。諸如“符拉迪沃斯托克報》的“偉大的兄弟把手伸陽了我們”、《消息報》的“中國人是遠東的客人還是主人”、《共青團真理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否要成為哈爾濱的衛星城”等文章,代表了這種擔憂。
不過,也有很多俄羅斯有識之士指出,俄羅斯遠東地區遠離俄政治和經濟中心,經濟大大落后于俄羅斯平均水平,且人口稀少,投資收益率極低,在俄羅斯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依靠加強與中國等近鄰國家的合作來推動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的確,比之俄遠東地區的發展狀況,中國東北地區經過30年改革開放,無論從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看,都具有較大優勢,雙方經濟互補性十分明顯。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合作已是中俄學者們著重研究的課題。前不久,俄羅斯有研究機構的學者提出了把符拉迪沃斯托克“租借”給中國共同開發的議題,雖然該消息后來被俄官方否認,但是該事件從側面反映出俄羅斯部分有識之士對于借中國之力推動其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