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商務部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公報數據,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559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111%,同時,中國對外投資的存量也上升到了1840億美元。雖然與日本1274億美元的流量相比,中國的流量仍然很少,而且存量也非常有限,但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迅速上升的勢頭,卻很少有國家可以趕得上。中國對外投資迅速上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利益磨擦。要想在對外投資活動中獲得雙贏,中國企業應當切實考慮所投資國家各參與方的利益,需要更多的經驗與技巧。
正確處理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國際經營的環境要比國內復雜得多,對于國際經營經驗不足的中國企業而言,需要改變過于簡單、直白的處理方式,要更為妥善地處理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這一一點,對于投資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企業尤為重要。發達國家的商業環境難以一言概之,但中國企業至少應當考慮到包括工會、行業協會,政客、黨派在內的主要利益相關者,而且政客與黨派往往與工會和行業協會之間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忽視前者的利益會招致全面的阻力。在許多發達國家,政治力量代表商業利益是主流形態,這是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應當適應的現實。
面向媒體與公眾積極公關 2008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中,中央企業占到流量的85.4%,私營企業僅占流量的0.3%。而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很容易引發當地民眾對中國政府參與以及其經濟安全等方面的顧慮,這些顧慮通過媒體形成民意,最終令投資所在國政府騎虎難下。要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企業必須重視當地民眾的想法,重視媒體在表達民意以及影響民意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在達成投資協議之前,通過媒體充分表達、闡述清楚自身的狀況以及投資的目的,相信這方面的阻力會小得多。對于一些規模比較大、性質比較敏感的投資項目,中國企業應當盡早雇傭當地的投資銀行和顧問公司,開展對媒體和政府的公關工作。
選擇合適的政府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足跡遍及非洲大多數國家,投資覆蓋率高達81.4%。但是,在拉美、非洲等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地區,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適合進行投資的。比較典型的是中國在非洲等地區投資的汕田,由于當地政府沒有給失地農民提供足夠的補償,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提供補償,導致當地失地農民把怨氣轉移到中國投資者身上,而這種矛盾實際上與中國企業沒有很直接的關系,是由于當地政府不正當行為所導致的。對于這利種情況,中國企業應當對所投資國家的政府有所了解,或者在投資協議中明確失地農民補償等問題。
企業應當融入當地社區 在全球范圍內,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華僑,這對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是一筆寶貴的資源,中國對外投資的企業應當充分運用這些資源,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融入當地社區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和用人的本地化,要大膽使用當地人來管理當地的企業,并雇傭當地人。中國企業不能成為“中國城”,要成為當地社區的一部分,成為改善當地就業和促進居民增收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要更多地參與到當地社區的活動當中,力所能及地為當地社區提供一些福利,參與當地的慈善事業。
投資方式要多樣化 對于許多亞非拉發展中小國,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市場容量,如果投資規模過大,容易擠垮當地的產業,也會招致當地主流社會的抱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要考慮多種形式的投資,不只是綠地投資和并購,也要考慮和當地企業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等多種方式,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阻力。
按照市場規則各取所需 生意就是生意,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無論抱有任何目的,都需要通過市場規則來獲得。比如,可以通過簽訂長期供應協議來保障能源供給,也可以通過在歐美建立研發中心來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這些都是市場的辦法。如果希望通過非市場途徑來實現投資目的,不僅會帶來諸多阻力與非議,而且往往很難達到目的。
當然,即使窮舉各種可能,做好再多的準備,也難以避免利益沖突的發生。中國企業除了需要經驗與技巧之外,更要抱有共贏的心態。對外投資活動本身就意味著更多的競爭,就意味著利益的爭奪,甚至會有些所投資國家的企業要失去競爭優勢或無法生存,因此,鮮有天然雙贏的投資活動,雙贏要靠中國企業自身的努力,以及對所投資國各參與方利益的切身考慮,才能夠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