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相撞一億分之一概率的事件
有人說就好像在戰場上,子彈與子彈相撞的幾率。更形象地說,就好像在一個一平方公里的空間里找到一個很小的物體,比如紐扣
一億分之一的概率,在龐大的中國人口里隨機挑選出大概14個人,他們相遇的概率之小可想而知。
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2月11日上午11時55分,美國銥星公司的“銥33”衛星和俄羅斯的“宇宙2251”軍用通信衛星迎頭相撞,這一極小概率事件居然在浩瀚無涯的太空上演。
不管事故原因是俄方聲稱的報廢衛星“失控”,還是美方的衛星“誤撞”,更重要的是,這次兩顆完整在軌衛星的首度“撞車”,大量太空垃圾隨之產生,在用航天器的威脅劇增。俄美雙方怎樣“力挽狂潮”?各衛星國怎樣采取施措躲避“明槍暗箭”?世界各國怎樣對太空環境安全“自我反省”?都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

就此,本刊專訪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先生。
受訪人龐之浩(研究員) 采訪人實習記者李敏
1
兩顆在軌整星相撞的概率是多大?有哪些原因會造成兩顆在軌整星相撞?
龐之浩:有人說是一億分之一,也有人說就好像在戰場上,子彈與子彈相撞的幾率,更形象地說,就好像在一平方公里的空間里找到一個很小的物體,比如紐扣。
兩顆在軌整星相撞的原因有很多種,具體原因俄美雙方還在討論中。其中,美方認為俄方衛星“失控”,而地面監控機制沒有預警,也可能是軌道計算失誤。俄方則表示,其報廢衛星已經進入“垃圾軌道”,是美方衛星誤闖。而歐洲一些國家則認為,是美俄雙方對在用衛星和報廢衛星疏于管理。
2
歷史上曾發生過四起火箭殘骸與小型衛星碰撞事件,但兩顆在軌整星相撞還是首次,有可能是人為因素嗎?
龐之浩:絕對無人為因素,只是偶然失控造成的。現在航天事業發展了,航天活動增加了,那么衛星相撞的概率就變大了。就像地面的交通一樣,汽車多了,交通就擁擠了,那么交通事故也就常發了。1996年,一塊美國“阿麗亞娜”火箭的殘骸,以每秒14公里的相對速度,撞斷了法國一顆正在工作的電子偵察衛星的重力梯度穩定桿,造成后者翻滾失效。
3
你怎么看俄美雙方的表態?
龐之浩:雙方都認為這次是無意相撞,他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共同深入調查撞擊的原因,找對策,防止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最重要的是,俄美雙方要盡快把太空碎片的軌道監測與預報結果向外界公布,以便其他各在用衛星能盡快采取行動,加強防護。
4
兩星相撞,美方是一顆正在使用中的商用通信衛星,俄方是一顆已經報廢的衛星,美方損失是否大很多?
龐之浩:是的。這也產生了一個保險問題:以后各個衛星擁有國要不要為衛星買保險?以后再有相撞事件,責任怎么追究?
5
對整個太空環境會帶來多大的危害?
龐之浩:相撞后產生的大量碎片,會威脅到其他在運行中的航天器,包括一些近地軌道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衛星,包括美國那個哈勃望遠鏡。其中人們最關注的就是對“國際空間站”的影響,它耗費上千億美金,由16個國家參與研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由于“國際空間站”體積大,為躲避“太空碎片”所要調整的工程是巨大的。
6
那對“國際空間站”危害很大嗎?
龐之浩:幸好相撞衛星所在軌道位于“國際空間站”軌道上方約435公里,且它外部有一定的防撞能力,所以影響應該不大。另外,碎片可能波及蘇聯時期攜帶核反應堆的老化衛星,從而可能導致太空中產生放射性碎片。
7
對我國太空衛星有哪些影響?
龐之浩:會對我們在700公里到900公里范圍內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產生較大的影響,包括“風云一號”、“風云三號”、“資源一號” 、“海洋一號”、“環境一號”。
8
據數據統計,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人造衛星有905顆,其中美國有443顆,中國只有54顆,這是否說明美國最強?
龐之浩:當然。航天大國首先是經濟大國。美國每年對航天科技的投入,高達170億美元。
9
這次衛星相撞給世界各國帶來什么警示?
龐之浩:最大的警示是要重視空間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盡早采取國際合作,制定公約,共同執行遵守,營造一個安全的太空環境。
10
建立安全的太空環境,有哪些阻礙因素?
龐之浩:阻礙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我覺得,各衛星擁有國應拿出誠意,在保護本國基本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健全組織機構,不應“單打獨斗”。“外太空委員會”就是一個這樣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