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國內外機構庫及信息共享空間進行了實證調研,并通過一個典型特色機構庫的實際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探討了高校機構庫和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
〔關鍵詞〕機構庫;信息共享空間
〔中圖分類號〕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9-0075-04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Information Commons in China University Based on Web 2.0Liu Chen1 Tu Hang2
(1.The Master Hongyi and Feng Zikai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2.Library,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carri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IR and IC at home and abroad.Throug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a typica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 studied IR and 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information commons(IC)
1 機構庫及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的意義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運動的背景下誕生并發展起來的。OA理念是科學信息在互聯網上實現沒有經濟、技術、法律障礙的自由存取,目的是消除傳統學術交流機制的局限性,實現學術信息資源真正意義上的共享。這既是科研人員從事學術研究的實際需求,也是圖書館界多年追求的信息自由獲取的目標。
信息共享空間最主要的一種實現方式是機構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機構庫主要是指搜集、組織、存儲學術機構成員的知識資源,并提供一系列開放性服務的知識庫。
機構庫目前雖然只是科學交流中一種非主流的方式,但隨著共享理念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已日漸成為一種主流趨勢。利用機構庫來實現信息共享空間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前國際和國內的機構知識庫大多歸屬規模較大、聲名卓著的研究機構和大學,且多為“大而全”,少有特色。而最新理念,特別在當前Web2.0環境下,以一個個的獨特個體作為節點,聯入網絡,提供獨具特色的服務,是開放、合作、分享的更高追求。
本文選取杭州師范大學弘一大師#8226;豐子愷研究中心為樣本,實際建立一個典型特色機構庫,以此單個機構庫為原點,構建一個信息共享平臺,可為學術研究和教學機構提供一個模板,移植其他內容的教育、學術的特色資源,最終使開放性、個體化和深層次的信息共享空間得以實現。
2 國內外機構庫及信息共享空間研究現狀
2.1 機構庫
1991年,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Paul Ginsparg首創arXiv.org,以開放訪問的方式將科研論文供全球學者利用,機構庫在美國率先問世[1]。
2002年開始,國外機構庫開始蓬勃發展,截止2008年9月,開放知識庫名錄DOAR(OpenDOAR)上收錄達1 220個[2]。
Van Westrienen及Lynch在2005年6月調查了世界13個國家機構庫的建置情況,發現各國大學均廣泛地以各種方式開始建置機構庫,其中德國、挪威與荷蘭的大學興建比例已超過100%( 有些大學建置不止一個機構庫)[3]。
國內對機構庫研究大約始于2004年。2008年9月,以“機構庫/機構知識庫/機構倉儲/機 構存儲/機構典藏”為主題詞對各大中文數據庫進行檢索,結果如下:CNKI中國知網——中 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44);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5);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 數據庫(0);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5);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數字化期刊全文 數據庫(96);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5);中國會議論文文摘數據庫(4);維普中文科技期 刊數據庫(111);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數據庫(28)。
我國記錄在案(OpenDOAR)的機構庫有6個,較成型的有香港大學[4-5]和香港 科技大學[6]、香港城市大學[7],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8]和 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9]。臺灣地區機構庫發展迅猛,采用“分散建 置、集中呈現”的原則,以臺灣大學[10]為首建成了“臺灣機構典藏(TAIR)” 。
2.2 信息共享空間
2.2.1 國外信息共享空間文獻和實證調研
信息共享空間是高校圖書館的開放存取運動[11]。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開放存取運動發展的大環境下,美國許多大學圖書館重新定位圖書館的使命,相繼開展IC服務。現在IC已經成為美國大學圖書館的基礎設施和最流行的服務模式,建成的已達到上百個。
2004年底,在全球開展IC服務的高校圖書館中,美國占86%,加拿大占9%,澳大利亞和愛爾蘭分別占3%和2%[12]。
(1)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
最早的IC是1992年8月在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圖書館開放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IA)”。可以看作是全球第一個“信息共享空間”機構。它是由圖書館、學校信息技術辦公室(OIT)和學院三方合作,經過兩年精心籌劃而建立的一項新的圖書館設施和服務環境。
(2)美國波士頓大學圖書館
該大學圖書館總館正在實施一個計劃改革O’Neill圖書館,改革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建設學習共享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有多種功能的職能教室。信息共享空間將提供正式的使用指南(紙質的和網絡的形式)回應各種學習形式,提供個人指南、學習機會和適合的集體工作空間。執行信息空間計劃的時間取決于O’Neill圖書館較大規模的改革計劃的時間[13]。
(3)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
就服務種類的多樣性和完備性而言,其IC服務最為典型。由圖書館和學校信息和技術服務中心聯合建設,為學生提供每周7天共計80~100小時的面對面的輔導或咨詢服務,同時,它還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計算機問答咨詢服務[12]。
(4)加拿大Calgary大學圖書館
其信息共享空間的信息服務模型是3層結構,核心是專家工作人員,次外圍是技巧、信息、技術支持和設施,最外圍是信息資源、空間、設備和通訊技術。Calgary大學圖書館IC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方式,即圖書館員、計算機專家以及多媒體工作者在一個平臺上聯合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并允許用戶獲取硬件、軟件、多媒體以及網絡信息資源。隨后,在法學院圖書館和醫學院圖書館又分別建立了IC[14]。
(5)國外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
據在全美大學及學院針對學術方面的“最好的大學圖書館”前20位排名調查,6所大學圖書館開設了信息共享空間,占總數的30%,分別是伯明翰大學、伊利諾威斯利安大學、新奧爾良羅佑拉大學、迪金森學院、艾茉莉大學、康乃狄克州三一學院圖書館[15]。
2.2.2 國內信息共享空間的實證調研
(1)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Lib2.0的服務目標是建設 “以用戶為中心”為核心理念的服務主導型數字圖書館,并將理念細化為:“資料隨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間;咨詢無處不在,館員走進學科;技術支撐服務,科研推動發展”。據稱2008年12月即落成的新館中將設立“信息共享 空間”[16]。
(2)復旦圖書館
2006年,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在圖書館二樓構建IC,劃分為信息咨詢臺、小組學習(討論)區、個人學習區、多功能演示室、圖書資料區、多媒體視聽區、打印掃描區、休閑區等多個區域,雖初具IC雛形,但規模比較小,尚未完全發揮出IC的所有功能[17]。
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圖文信息中心將于2008年建成開放,設想在IC中除構建核心區(即開放式資源存取區、參考咨詢臺、IT技術支持臺和多功能計算機區集成在一起)外,還擬設置培訓、討論、休閑等空間。
(3)臺灣師范大學
臺灣師范大學創建了SMILE e—Learning Commons多元學習區——“SMILE數位學習共享空間”[18]。
(4)香港嶺南大學
2005年9月實施信息共享空間。
(5)香港科技大學
資訊坊
(6)香港教育學院
7×24 learning centre(24小時學習中心):2007年9月試用,11月正式開始[19]。
電子學習中心:電腦配備與24小時學習中心類似。
3 國內外機構庫及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的共同難點探析3.1 難點探析
目前國內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相關理論研究較少,且大多是純理論研究或是研究者對他人信息共享實踐的認識和總結,而非來源于研究者本人的實踐升華。
如何使一個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教師、科研人員主動、及時地提交內容,是國內外目前機構庫乃至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的最大挑戰,也是所有構建單位最重要的工作。
3.1.1 內容建設
信息共享空間和機構庫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內容建設,主要包括資源的收集,即內容獲取將是困擾機構庫發展的最大難題,科研人員和教師的參與是成功的關鍵。
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與機構庫內容提交和更新維護的積極性不同,信息意識和信息素質存在差距,使獲得支持的情況各異。信息壟斷、知識產權保護等因素也是他們不愿提供個人知識資產的重要原因。
3.1.2 內容控制
對采用作者自存檔方式建立的機構庫,對其質量的規范控制較為困難。
3.1.3 客觀障礙
如技術障礙,經費問題。
3.2 解決思路
3.2.1 內容建設
(1)技術角度
分級權限。信息的自由存取、無限共享僅僅是一種理想模式,在目前的信息共享空間中,并不以“開放存取”為唯一目標,不排斥受限的存取。通過軟件系統控制,能夠達到嚴格的分級權限管理。這種管理體系,由提交者確定使用者的權限,每種用戶都有自己特定的使用范圍,每種資料也都有各自的使用權限。
知識產權認證。機構庫支持知識產權注冊、學術價值核證,知識產權注冊保證了原作者的信任度,使原始知識資產的擁有人提供知識共享無障礙。
機構庫的著作權或合理使用,本文認為也可以參考歐盟指令第6、7、8條對機構庫版權人權利的限制:①本國法律允許,出于研究或個人學習目的的合理使用是允許的;②如果信息來自公知領域,而且對信息的組織不存在其它可選擇的方式,則不得阻止第三方用同樣的方式使用這些信息。
(2)利益角度
存取對等。提交者可以獲取對等容量的獲取權限。提交越多,獲取越多。
聲譽問題。機構庫有助于機構和個人樹立品牌,擴大研究成果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提高其顯示度和聲譽,提升科研人員的學術地位,使機構更容易實現其科學、社會和經濟價值。
保存歷史。機構庫以累積的方式系統地保存了機構成員在科研教學等學術活動中創作的知識資產,完整揭示機構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實現了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重現歷史。
以上因素都可吸引教師和研究人員提交內容。
3.2.2 內容控制
內容控制則可通過圖書館專業人員參與控制加以解決,如幫助進行元數據標引,提高檢索準確率。
3.2.3 客觀障礙
技術因素目前可由圖書館現有的硬件、存貯和網絡條件解決。隨著技術發展,肯定會有更完 善的解決方式。
4 特色機構庫構建
4.1 軟件平臺構建
4.1.1 Web 2.0
Web 2.0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網絡技術與服務,倡導一種開放、分享、創造的精神。將內容與使用者串連起來進行互動,增進及改善信息服務。以Web 2.0理念和技術建立的整合各種擴展功能的典型特色機構庫,可提供共享式科研與學習環境,以克服現有學術交流模式的弊端,實現研究成果的開放存取,并借此體現個人和機構的學術聲望、學術水平和社會價值。
在Web 2.0范疇中選擇一些適用的技術構建一個統一架構平臺,收集各個功能項目并將它們組合成一個整體,實現機構庫各項功能的無縫連接。
4.1.2 軟件平臺
在構建中心特色機構庫時,為了更符合自身特點,且考慮到軟件平臺、用戶定制、程序修改和漢化等因素,雖最終未直接采用已經成型的機構庫開源軟件,但所構建的中心機構庫軟件平臺仍是一個集成采用開放源代碼軟件“Apache+MySQL+PHP”三位一體所構建的平臺技術架構,目前中心機構庫建立在Windows系統之上,但也能移植到全免費的建立在Linux系統上的“LAMP”(即Linux、Apache、MySQL和PHP的聯合體),這將是一個完全采用自由軟件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的開放源代碼軟件項目。遵循開放信息共享的原則,并充分體驗到開發源碼軟件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可定制性。
4.2 元數據標準規范設計
基于弘一大師#8226;豐子愷研究中心的資源特點,首先進行元數據標準規范設計。
“弘一大師#8226;豐子愷研究中心元數據方案”必須詳盡地考慮和滿足3方面資源:①中心現有 專業研究資料庫的物理資源;②中心現有專業研究資料庫資源相對應的數字化對象;③無物 理資源對應的數字化資源的管理、保存、揭示、檢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需求。
中心機構庫元數據設計主要參考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成果《數字圖書館標準與規范建設》[20];DC元數據(中文)[21];《上海圖書館元數據方案》等國內現有的比較通用的標準。

5 結 語
由于所構建的特色機構庫在數字資源格式、資源類型、功能和學科領域上的典型性,使之具有示范性和可移植性,可作為其他機構庫的模板,本校其他部門可參照此結構移植其他內容的教育、學術資源,使信息共享空間得以實現。
構建形成一個信息共享空間后,全校教師、研究人員、學生也可按個體構建融入個人信息環境的個性化機構庫。實現開放存取后,其利益相關人,包括教師、研究人員、學生等均可利用;原始知識資產的擁有人隨時能夠動態地實時發布、修改其原始數字資源。
信息共享空間提供這些關聯人和關聯機構群一個共同的聚集點,系統開放并極具彈性,且能適應機構個性化的需求。信息共享空間可以保存科研教學數據、進行科學教育交流、構建可以重用的學習對象倉儲。
信息共享空間中的各個機構庫,整合了相關資源,能提供共享式科研與學習環境,促進學術與教學發展,以克服現有學術交流模式的弊端,實現研究成果的開放存取,同時長期保存研究成果,并借此體現個人和機構的學術聲望、學術水平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袁順波,董文鴛,李賓.西方機構庫研究的現狀及啟示[J].圖書館雜志,2006,(8):4-8.
[2]OpenDOAR[EB].http:∥www.opendoar.org,2008-09-01.
[3]項潔.臺灣機構庫發展芻議[J].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005,43(2):173-189.
[4]HKU Scholars Hub[EB].http:∥hub.hku.hk,2008-08-06.
[5]Hong Kong University Theses Online[EB].http:∥sunzi1.lib.hku.hk/hkuto,2008-08-06.
[6]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EB].http:∥repository.ust.hk/dspace,2008-08-06.
[7]City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EB].http:∥dspace.cityu.edu.hk,2008-08-06.
[8]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EB].http:∥dspace.xmu.edu.cn/dspace,2008-08-06.
[9]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數據中心[EB].http:∥seekspace.resip.ac.cn,2008-08-06.
[10]臺灣大學機構典藏[EB].http:∥ntur.lib.ntu.edu.tw,2008-08-06.
[11]譚澤紅.開放存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6):44-46.
[12]盛興軍.專業性、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信息空間共享服務的創新模式——以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為例[J].情報科學,2007,(12):1838-1842,1864.
[13]波士頓大學圖書館2007-2009技術計劃[EB].http:∥libraries.csdl.ac.cn/book/List.asp?SelectID=1181ClassID=450SpecialID=,2008-08-06.
[14]孫瑾.Calgary大學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解讀[J].圖書館建設,2006,(5):45-49.
[15]宋琳琳.美國前20所大學圖書館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與情報,2007,(5):68-72.
[16]鄭巧英.上海交大圖書館2.0實踐[PPT].WEB/LIB2008:論劍2.0(杭州),2008.4.11-12.
[17]成俊穎.圖書館2.0與信息共享空間[EB].上海地區第二屆Lib2.0研討會.http:∥202.120.13.61/blog/u/library20/index.html,2007-11-22.
[18]張冬榮,戴利華,陳朝暉.圖書館Information Commons建設實踐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6,(10):6-10.
[19]編目精靈.香港教育學院圖書館網站及其服務[EB].http:∥catwizard.blogbus.com/logs/19357725.html,2008-07-20.
[20]CDLS.《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之基本數字對象描述元數據規范》子項目[EB].http:∥cdls.nstl.gov.cn/cdls2/w3c/2003/Metadata,2008-06-06.
[21]DC元數據中文wiki網[EB].http:∥www.dlresearch.cn/dc,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