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內容建設、服務體系、技術體系、社會環境4個方面闡述了近幾年江西省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的發展狀況并對未來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數字化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9-0045-04
Digital Development Study of University LibraryXiao Yonglin Yang Guirong Lu Rongshuang
(Library,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This text expounded digit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four aspects,including content construction,service system,technique system,society environ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 ry;digital library;digital study;tendency
1 內容建設趨勢
1.1 海量資源
數字資源是數字圖書館的“物質”基礎,主要來源于:(1)以傳統方式保存資源的數字化,如古籍、書刊文獻、圖片、音像制品等;(2)由出版機構發行的商業性數字資源,如數據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多媒體資源等;(3)網絡上可廣泛獲取和使用的數字資源。
近幾年來,圖書館的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商業性數字資源的迅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后期,高校圖書館呈現出數字資源大幅度增加,館藏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的趨勢。在為學校師生獲取文獻信息提供保障作為首要任務的高校圖書館,將通過網絡和數字資源構建全新的文獻服務體系和利用環境,營造出滿足學校師生快節奏、高效率地開展創造性學習和研究的數字信息空間。
信息資源的趨勢正在發生兩大革命性的變化;一方面,以紙質形態、模擬形態存在的傳統信息資源正在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化;另一方面,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創建、生成、存儲及傳播的原生數字資源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形態的信息資源,成為數字時代的主角。
因特網的傳播能力仍在源源不斷地催生著海量的數字資源。未來兩個方向的發展將促使原生數字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新一輪飛躍。將實現對機構中學術活動和學術創新過程的知識管理,擴大對研究資源的存取能力,重申學術機構對學術的控制力,減少學術出版的壟斷性,加強各類機構及圖書館之間的關聯性[1]。
1.2 深層次加工
海量資源通過深層次加工,可實現信息增值并形成新的知識,這一點已成共識。海量資源必須得到深層次開發和有效管理,才能適用大范圍用戶的利用和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信息資源的深層次加工可分為元數據揭示、信息關聯、知識關聯等3個層面。
1.2.1 元數據揭示層面
隨著國際上標準規范的發展和我國圖書館建設數字化實踐的需求,人們普遍認識到,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不僅僅是文獻的數字化加工和內容揭示,更主要的是分布數字化的整體環境中,實現數字資源之間的互操作訪問和服務的便捷獲取。近幾年啟動建設的數字圖書館項目制定包括數字資源創建、描述、組織、檢索、服務和長期保存的整個生命周期、相對完整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元數據方案。未來幾年,在元數據揭示層面的發展將是在開放環境下,遵循國內外的主流標準規范,結合具體數字對象的特點和應用環境,進行反映數字對象整個生命周期的整體性、深層次揭示[2]。
1.2.2 信息關聯層面
信息與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產生、處理、傳播數字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用戶在浩如煙海的數字資源中查找信息,僅僅通過元數據層面(目錄索引)掌握獲得信息的線索已經很不夠用,讀者更需要某個學科或某類問題的較為專深的信息或供決策的參考數據。近年來,國內的很多高校數字圖書館項目都開始注重信息關聯層面的深層次加工,尤其在一些側重學科內容的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中。可以預見,未來的幾年,將會有更多的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項目,在信息關聯層面進行深層次加工,發揮圖書館員的聰明才智,借助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在信息關聯的基礎上向知識關聯過渡[3]。
1.2.3 知識關聯層面
知識關聯是數字圖書館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基礎之一,近年來漸成熱點的ONTOLOGY理論在高校數字圖書館領域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基于領域本體的知識關聯。知識關聯可采用人工標引和計算機自動標引兩種方式。而領域本體的知識體系建立是研究的難點,依靠領域專家來建立不僅非常困難,而且在完備上也難以保障。未來發展趨勢是采用知識挖掘的手段來自動獲取本體??梢灶A測,未來的幾年,國內具有研究實力的高校圖書館或文獻情報機構將建立起基于知識關聯的數字圖書館模型,進而向讀者提供新型的知識服務[2]。
1.3 資源整合
國內對數字資源整合的研究和探索分為兩種方式:依賴元數據收集的元數據倉儲/聚合型;依賴計算機能力和標準協議的元搜集(METASEARCH)/技術型。
依賴元數據收集的元數據倉儲/聚合型。通過抽取、映射和導入等手段對分布異構資源的元數據(也可能包括對象數據)進行收集和聚合,安裝在本地系統或者中心系統平臺上,提供統一的檢索和服務。而這些資源的提供商絕大多數不同意用戶將其資源安裝在另外一個平臺上。他們大多數是將資源和系統綁定在一起作為產品銷售,以獲取商業的最大利益。依賴計算機能力和標準協議的元搜索(METASEARCH)/技術型。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借助計算機強大的處理能力,實時地對分布異構資源進行檢索。元搜索的優勢是查全率高、搜索范圍大,即時性好。其劣勢是在查準率方面不易控制。最近幾年,國內陸續有一些軟件公司、文獻情報機構以及高校圖書館致力于數字資源整合系統的開發,也有一些高校圖書館開始購買安裝國內外的數字資源整合系統和開放鏈接系統,提供數字資源的整合檢索服務。可以預見,面對迅速發展的數字資源環境和日益增長的讀者需求,未來的幾年內,將會有更多的圖書情報機構建立起數字資源整合系統,帶動高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利用和網絡服務邁上一個新的臺階[4]。
2 服務體系趨勢
2.1 服務體系的3個發展時期
高校數字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發展經歷了3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90年代中期,主要是建立“面向數字資源”的服務體系。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高校圖書館開始訂購國內外的數字文獻資源,通過網絡向讀者提供服務。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數字資源的異軍突起,促使高校圖書館的資源類型和館藏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讀者不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可以直接在網上查找資料。在數字資源明顯增長的同時,由于其傳播出版平臺的各異,讀者常常需要逐一訪問才能找全所要資料。
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主要是建立“面向信息傳遞”的服務體系。在這個時期,資源提供商開始注重建立資源之間的鏈接,尤其是二次文獻提供商,紛紛尋求與一次文獻商的合作(建立一、二次文獻鏈接),尋求與文獻傳遞機構的合作(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在這個時期,資源提供商發行的數字資源類型和每種資源庫的記錄數量迅速增加,一次資源庫作為讀者可直接獲取目標資源的對象受到青睞,通過一、二次資源庫之間點對點建立的鏈接,極大地簡化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過程,提高了信息獲取效率。
第三個時期從最近3、4年開始,主要是建立“面向用戶”的服務體系。在這個時期,一些圖書館聯盟、大型圖書館和文獻情報機構開始重視針對用戶需求和用戶行為的研究,改革傳統的資源結構和服務模式,滿足用戶在網絡環境下利用信息的需求,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圍繞網絡環境下用戶的信息活動規律構建新型的服務體系。
2.2 服務體系的4個層面
服務體系的4個層面是:呈現服務、應用服務、內容服務和公眾服務。
呈現服務主要涉及信息門戶的建設。包括各種數字媒體的瀏覽器、用戶界面,包括個性化、可視化以及對最終用戶的查詢支持。
應用服務包括信息發現、信息整合、信息聚合以及信息傳遞等服務。
內容服務主要包括元數據和對象數據的內容管理和服務。
公眾服務主要涉及目錄服務、注冊服務、認證服務和解析服務等。在分布開放的網絡環境下提供服務,這些內容是保障服務體系提供無縫聯接的不可獲缺的重要部分[5]。
3 技術體系趨勢
3.1 網絡技術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遇。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大大降低了傳統的信息傳輸成本;另一方面,隨著網絡傳輸帶寬的提高和節點處理能力的增強,各種多媒體業務在互聯網上的應用不斷豐富。在下一代互聯網的各種業務當中,多媒體業務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應用系統包括:流媒體直播、視頻點播、視頻會議等,它們在遠程教育、數字娛樂、計算機協同工作等方面有廣泛運用。
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IPV6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繼中國開放建設全球最大的IPV6實驗網之后,江西省已經在下一代互聯網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IPV6地址協議將被啟用,原來有限的IP地址將變得無限豐富,真正讓數字化生活變成現實[2,6-7]。
3.2 內容管理技術
數據庫技術管理解決方案重點解決各種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數字資源的采集、編目、管理、檢索、傳遞和增值,并集成到結構化數據的信息系統中,從而為這些應用系統提供更加廣泛的數據來源,它有著不同于關系數據庫的核心技術的應用特點。
內容管理技術主要處理海量的非結構化/半結構數字資源,海量數字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數據量巨大;(2)數字資源種類繁多;(3)數據長度不固定;(4)數據模型復雜;(5)數據定義及操作難以用傳統的語言實現。這些特點要求內容管理技術、平臺及相關產品具備相應實現機制,并具有以下發展趨勢:系統的互通性;數據的互操作;構件和模塊化;智能化。
3.3 智能檢索技術
檢索技術的快速發展顯著增加了WEB的威力和生產力。為了獲取期望的信息,精明的WEB用戶已經成為最大程度利用檢索技術的專家,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迫切希望出現尖端(或者更結構化)的檢索方法。
檢索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搜索引擎領域的競爭相對激烈,市場上有多種解決方案,檢索方式有多種。
因特網中的信息檢索朝著智能檢索方向發展,智能檢索是基于自然語言的檢索方式。機器根據用戶所提供的以自然語言表達的檢索要求進行分析,而后形成檢索策略進行檢索。網絡信息檢索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是超媒體檢索。未來的信息組織方式是面向對象的超媒體數據模型。另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超媒體系統的節點和鏈中嵌入知識或規則,實現基于知識的人工智能檢索方法。
此外,隨著數據庫技術、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技術的發展,精確抽取大量數據中隱含的、預先未知和潛在的有用信息,這才是信息檢索發展的最終方向[7]。
3.4 網絡存儲技術
高校數字圖書館中有大量的多媒體和網絡應用,數字信息呈爆炸式增長趨勢,這對存儲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量和質兩個方面的需求。
以IPV6為代表的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已經在我國推廣,網絡傳輸能力的提升,對數據存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具體表現為下列幾點:(1)容量需求急劇擴大。(2)存儲系統的性能需求急劇提高。(3)存儲系統要求最高級別的安全性。(4)分布式智能化網絡存儲系統。目前的網絡存儲技術主要分為直連存儲DAS、附加網存儲NAS和存儲區域網SAN三類技術。目前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正在試圖解決下一代海量存儲問題[6-7]。
3.5 數字版權技術
數字版權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內容擁有者(知識產權擁有者)和內容用戶期望建立起可信的機制,這種機制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上創建、分發和再分發知識產權內容給授權的用戶,并且再分發之后確保內容只有被授權者才能使用。
目前對數字版權管理有不同定義。其中比較廣義的一種,是指對數字化信息在網絡中交易、傳輸和利用時所涉及的各方權利進行定義、描述、保護和監控。另外一種定義:是指數字化內容在生產、傳播、銷售、使用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從技術角度看,數字版權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技術,其中許多屬于通用技術。例如惟一標識符、數據格式、元數據、加密技術、身份認證、安全通信和安全支付等。
數字版權管理在商業性電子圖書館和數字音視頻領域服務領域的應用比較成熟、微軟、ADOBE、REALNETWORKS、方正都提出了自己的數字版權管理方案并且得到廣泛應用[2,4-5]。
4 社會環境問題
4.1 標準規范問題
由于高校數字圖書館系統的分布性、變化性以及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多元化,需要在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標準規范、技術方法、系統體系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形成開放機制,保證資源和服務能夠被廣泛使用、有效互操作、長期可持續發展,有機接納現在和未來的資源與服務,有效地支持它們的集成與定制。
隨著因特網形勢的變化,人們對資源的檢索和服務要求的進一步增加,需要考慮高校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與國內外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接軌,對已有標準規范進行更新,在標準規范基礎之上開發更多新的用戶,以提高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利用率。
4.2 知識產權問題
知識產權問題是高校數字圖書館公益性信息服務的瓶頸。目前國內外都缺乏適應在網絡環境下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共享的相關法規,客觀上制約了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信息的傳播與共享。首先,對有知識產權問題的信息資源,在數字化之前,要征得知識產權擁有者的授權和同意。其次,大量經增值加工的數字化資源又形成了新的版權。為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水印技術。最后,高校數字圖書館服務的收費服務將會涉及到大量的知識產權問題,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支撐。高校數字圖書館屬于非營利的公益性信息服務,主要是以高校師生和服務社會公益事業為目標,以收費的低廉、合理、公正和不以營利為目的[2,4]。
4.3 法律法規問題
圖書館法包括事業基本法、相關法以及配套的圖書館權利立法。制定圖書館法是我國高校數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法律保障需要,是高校數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要求,符合圖書館事業專門立法的國際經驗。包括3個方面:(1)圖書館事業基本法。(2)圖書館權利。(3)圖書館相關法。
數字版權法在遵循傳統著作權保護等法律的基礎上,針對數字對象,綜合運用法律、技術(例如數字版權管理等)手段,對數字化資源進行版權保護。傳統著作權法對其保護顯然力不從心。
中國圖書館法將在積極推進“圖書館合理使用聲明”,明確圖書館所持態度是“圖書館承擔的是無償向需要信息者提供資源的社會職責,它決定了圖書館界追求的是知識和信息傳播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它“不以盈利為目的”,需要建立一個“對公益性的機構進行社會性審計”的機制[8]。
參考文獻
[1]姜愛蓉,刑春曉,高鳳榮.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展望[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1):34-46.
[2]鎮錫惠.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歷程[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1):14-22.
[3]蔡福瑞,楊桂榮.關于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若干問題的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2,(6):21-23.
[4]孫衛.數字圖書館在我國的實施與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1):23-33.
[5]孫承鑒,申曉娟,劉剛.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十年回顧——綜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1):1-13.
[6]劉綠茵.當前數字圖書館研究的幾個熱點問題[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7):23-25.
[7]溫寶清.數字圖書館系統面臨的網絡威脅及對策[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6):73-75.
[8]吳怡青.論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戰略創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3):30-32.
[9]許道芳.淺談提高高校圖書館資料閱覽室服務水平[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8,(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