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王蒙帶著他的新作《老子的幫助》出現在人們面前,這位74歲的國家文化部前部長總是身穿灰色毛衣、格子襯衫,無論言語應酬,還是激揚文字,他都瀟灑風流,熟稔而不失大家矜傲之風。
王蒙近幾年著述頗豐,給人們的印象是文思既敏銳又龐雜。從他的人生經歷來說,從上世紀50年代的“右派”作家,16年邊疆放逐韜光養晦,到劫后余生,重登文化圈巔峰,乃至上任文化部長要職,他給人的印象絕頂聰明。近年來,他在某位年輕作家惹麻煩的時候推薦他入作協;在某位運動員受到舉國擁戴的時候,他出來批評其言行不妥?!俺凑{”的愛好,讓人又為王蒙的“傻氣洋溢”而忍俊不禁。無論人們對王蒙有著什么樣的看法,但不能否認,他是一位稱職的文化部長,他在官員和作家之間,順利地轉體三百六十度后穩穩落地,好似一名體操冠軍。
1986年的春天,中組部正式提出了讓王蒙擔任文化部長,王蒙屢次推辭未果,只好接受。一到文化部,國內國外的人都在注意王蒙。一位老新四軍聽說王蒙要去當文化部長了,勸慰他說:“一個文化部長能不糟蹋文化就好了?!边@也成為王蒙在位時的座右銘。
王蒙每天早晨一到辦公室,一定會有一大堆文件等著他處理,第一次,王蒙略感生疏,他將自己批了的文件拿給辦公廳的老秘書們看,人家說,就是這樣批的,王蒙這才放心大膽起來。王蒙回憶他的部長生涯,說對某些事的原則就是“期以時日,自然而然”,深得鄧小平同志比如“不爭論”、“放一放”之類精神的“真傳”,尤其是針對當時爭議較多的一些通俗娛樂消費活動,比如選美什么的。
有一年,“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是根據賈平凹的小說改編的《遠山》,其中有個情節是兩家人因為對待改革開放的態度各走極端,最后兩個男人換了老婆。有領導同志對此不甚滿意,該片評“金雞獎”時拖下來了。為此,王蒙起草了一個書面意見,大意是說,第一,影片《遠山》的主題是積極的;第二,原著已經得到了好評;第三,改編成電影后,“換老婆”的情節顯得突出了些,可能各類評論比較關注這一情節。不過,評獎并不意味著評出的作品完美無缺,對于獲獎作品可百家爭鳴。王蒙找了高占祥同志聯合署名,向領導同志作了報告,此事乃告解決。
歌星鄧麗君風頭正旺,有某些媒體和地方政府鼓吹內地也舉辦鄧麗君演唱會。中央領導對此十分關注,王蒙調來了全部原始檔案,仔細研讀證明,發現關于此事各種爭論實屬空穴來風,并沒有組織機構與鄧麗君洽談過。王蒙把以上情況給各領導寫了報告,建議暫停有關討論與報道。
就在王蒙到文化部上崗的前幾個月,一些大報上還刊登著由一些宣傳文化部門、工商管理部門與執法部門聯合公布的告示,嚴禁舉辦營業性舞會舞廳。王蒙起意要開放營業性舞廳,各地舞廳應該歡迎執法部門派員前來監督視察,可以穿制服來維持治安。王蒙的雄辯使此事順利通過,從此神州大地開舞廳才合法。此后許多年,有一次黃苗子先生曾撰文說,王蒙主持文化部工作雖無什么政績,但對人還是好的。王蒙見面后表示不服。黃老問,那你有什么政績嗎?王蒙立即回答,是我開放了營業性舞廳啊。
1988年8月,王蒙首次去了西藏,遇到歌唱家才旦卓瑪,得知她的住房還很困難。王蒙與西藏自治區當時的書記武精華同志認真談了談,后來才旦被選為區政協副主席,副省級待遇,各種生活問題迎刃而解。
不過,王蒙曾經企圖在任職期內做一兩件影響全局的事,雖然開了頭,但不算成功。一是文藝團體的體制改革;二是對文藝家的國家獎勵制度與榮譽稱號系統的設立。
1986年上任以來,王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權力、地位、官職、待遇。甚至在與外國官員會見時,聽到人家介紹王蒙“文化部長,并且是一位作家”的時候,用蹩腳的英語補充說:更正確地說,我是一個作家,同時是一個部長。任期一滿,王蒙立刻辭高位,浮槎四海。多年以后,王蒙非常坦然地總結出任文化部長的感受:“且悲且驚且喜”。
如今,讓王蒙“且驚且喜”的事情很多:清晨穿著拖鞋上街買油餅;在初夏的藤蘿架下嗅花香;在自家院子里嫁接柿子樹;用眼藥水瓶子給剛生下來的貓仔喂奶。他有時一時興起高歌一曲,聲稱要參加“快樂男聲”!為了“爭取智力萎縮之前做好這些事情”,他70歲又開始學起了英語。他自詡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每日早睡早起,鍛煉身體,堅持寫作,巡回講演。
如今,王蒙看見某個人升官、聽說某人有緋聞、某作家上了福布斯排行榜,或者惹了官司,無非覺得“尷尬風流”,一笑了之?;仡欁约旱倪^去,王蒙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也不過是芻狗之一而已;我的一生也是老子所說的“拼命為”與“無可為”、“無奈為”的結合而已。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