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國務院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2007年5月,太湖藍藻污染,讓江蘇無錫市民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飲用水危機”;
2007年9月,號召“節能減排”的“無車日”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2007年11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新加坡發表演講,在介紹了中國單位GDP能耗減低、污染物總量排放減低的情況后說,這是中國發展中的一個“拐點”……
在去年,若說什么詞足夠吸引眼球,“環保”絕對當仁不讓。這不僅因為2007年發生了太多有關環保的大事;更因為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已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環保不只是保持環境衛生
然而,當“環保”二字漸成媒體寵兒時,當人們覺得“全民環保”時代即將到來時,您有沒有想過,到底環保是什么?
如果你走上街頭,隨便拉個人問問,恐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不亂扔垃圾、打掃周圍的環境、少用塑料袋、植樹造林就是環保。因為對于城市居民而言,除非身邊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他們通常只會關心城市環境的視覺感受,比如天空是否湛藍、路面是否清潔、綠色植物是否夠多等。當然,人們這樣想也沒錯,畢竟這些活動關乎周圍的環境,確是環保。但嚴格來說,這些行動更多地算是環境衛生的范疇,而環保并不等于簡單的愛國衛生運動,它更需要我們關注大氣、水、土壤、生物的環境狀況,以及資源利用的狀況等,這才是一個全方位的環保概念。
各國環保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
總的來說,國際環保的發展過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先污染后治理”。
18世紀,西方開始從傳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帶來了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但這種發展模式以控制和掠奪為基礎,它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全球的資源,排放著大量自然界無法吸納的廢棄物。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惡化,造就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所謂“成也經濟,敗也經濟”,大抵就是如此。
20世紀中期,在人們意識到自身生存發展都受到威脅以后,世界環保主義開始對傳統工業文明高增長、高消費、高消耗的發展模式發出挑戰。
1962年,美國海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標志著當代環境保護的興起。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呼吁世界各國共同保護自然環境,標志著環境保護開始成為人類共識。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確認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將構成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
近些年,西方很多國家也都在積極實施環保舉措。比如,德國柏林、科隆和漢諾威三大城市,就宣布從2008年1月1日開始,率先在市中心設立環保區域,只有符合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取得相應環保標志的汽車才被允許在這些區域行駛,從而減少粉塵和廢氣污染。
我們不會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與西方國家相同,中國人環保意識的覺醒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段“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為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能源。水污染、空氣污染、酸雨等現象嚴重。據《200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6年中國COD(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全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62%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當然,逐漸顯現的環境“透支”的惡果,也督促著人們迅速行動了起來。
2005年初,國家環保總局叫停了嚴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2006年,10個投資約290億元的違法建設項目又被查處,11家布設在江河水邊的問題嚴重企業被掛牌督辦。到了2007年,更是將“生態文明”的概念寫入了黨的十七大報告,足見政府的決心。
雖說“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但在環境保護問題上,“防患于未然”顯然更有效、更經濟。2006年4月,國務院召開了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溫家寶總理在會上提出的需要加快實現的三大轉變之一就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
要做到這些,給子孫后代留一片青山綠水,至少要達到四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我們在制訂發展目標時,不能只看經濟增長,更要看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我們特別提出了兩項目標,就是單位GDP的增長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嚴格實行產業政策,特別是基礎設施和企業的準入制度。那些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和基礎設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對環境污染的專項整治,特別是對重要的水體、空氣和土地的污染,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治理。
第四,嚴格執法,依法保護環境,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難的。依法關閉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且給群眾、給社會帶來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的責任。
公眾參與責無旁貸
盡管在環保問題上,政府的作用是主導,但由于我們生產的產品都是用于消費的,甚至其中的70%都直接用于家庭消費,另外30%間接也與家庭消費有關,因此作為享受環保成果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是責無旁貸的。
曾有這樣一組數據:如果生活用水節約60%,全國的水需求量可至少降低20%,COD排放也會大大降低;如果家庭用電節省50%,全國至少可以減少20%的裝機容量,有助于完成二氧化硫的減排目標;如果生活垃圾減少50%,可以極大地緩解垃圾圍城現象,進而消除城市周邊污染地下水的重要隱患。
所以,你可以不懂環保是什么,但至少要做到熱心公益、節水節電、減少垃圾。比如,安裝節水水龍頭;盆浴改淋浴,使用洗滌用品時關水龍頭;收集洗菜水、洗衣水、洗臉水等清洗水沖洗廁所、澆花、拖地;小件衣物盡量手洗,少用洗衣機。再比如,使用節能空調、冰箱、電視;夏天空調溫度設定不低于26℃;鼓勵夏天開窗通風和使用電扇,少開空調;隨手關燈,杜絕“長明燈”;購物時自備購物袋;減少紙張用量,并盡量重復使用;少用膠水、涂改液、清潔劑、芳香劑、殺蟲劑等有害物質;廚房垃圾瀝干后分類。
當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還不僅僅如此,我們國家的法律授予了廣大人民群眾在環境保護方面諸多的權利,如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公眾有權了解我們的環境狀況,也有權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與決策,還有權監督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的環境行為。因此,我們說,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