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
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早逝,姐姐和我年幼不能自立,母親為了養活我們,在鎮上一戶人家當保姆。
50年代初老家過年,最重視元宵節,把元宵節叫“大年”。聽大人們說,小鎮上的元宵節熱鬧極了:家家戶戶到河邊放紙船,為了盼來年平平安安,河面上燭光點點,像夜幕中的滿天繁星;鑼鼓聲中小伙子們舞著巨龍,時而高揚,時而低回,上下翻滾,壯觀極了;龍珠燈、鰲魚燈、走馬燈、孔明燈等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了大街小巷……小鎮的元宵夜一直是我兒時的企盼。
那一年,為了到鎮上看花燈,我一個人瞞著姐姐,從老家的山村出發,徒步走了20公里,到鎮上找母親。找到母親已是下午兩點多了,母親抱著我流著淚說,這家的主人討厭小孩子。母親給我買了兩個餅子,又給了我5角錢,叮囑我趕緊坐車回去,別讓姐姐著急。
我沒舍得花錢乘車,而是用媽媽給的錢買了一小袋元宵,然后,一路小跑往回趕。天漸漸黑了下來,空中飄起了雪花,我的頭發和衣服上被凍了一層薄冰。我又冷又餓,心里害怕極了。當我翻過一個山坡時,遇到了一路找來的姐姐。我在姐姐的懷里放聲大哭,姐姐拍打著我身上的雪花,也是淚流滿面,背上我風塵仆仆往回趕。
時光荏苒,那是我有清晰記憶的第一個元宵節,它讓我懂得了人世的坎坷,親情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