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常說學富五車,五車到底能裝多少書?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車”是馬車、牛車,而不是大卡車。這詞兒是描述戰國時代的名家施惠是如何勤奮好學的。他每次出門,都要帶上五車竹簡在路上閱讀,也不知道這一路顛簸,他能不能看得進去。其實這五車竹簡也沒幾本書,大概連精裝版的《古文觀止》也裝不完。照這么個算法,咱們隨便一個人都是學富百車的。
2、古人如何預測天氣?
在商朝,運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統來觀測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借此在政府里混個高職完全不成問題。到了周朝,人們已經學會通過動物的行為來預測天氣了。秦漢時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古人預測天氣,雖然沒有精密的儀器,但很多時候卻比現在那些所謂的“天氣預報員”靠譜多了。
3、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們用什么來洗頭呢?
古人比我們想像的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5天班之后,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可就沒有這般待遇了。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例如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
4、古代男人都留長發嗎?
古人對三千發絲勞心勞神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古代無論男女都留長發,而且是越長越好。他們幾乎都不剪頭發,頂多修理一下邊毛,即便這樣,還得看著黃歷挑日子。男孩到了讀書的年紀,會將頭發挽結成發髻,叫“束發讀書”。
5、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直接用毛筆涂掉是最簡單的辦法。王羲之和顏真卿,就是這樣應付錯別字的。所以,《蘭亭序》和《祭侄稿》算是兩位大書法家的“涂鴉之作”。其實,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錯別字旁邊(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筆加點,保留原字繼續寫下去。還有一種方法是:把名為“雌黃”的礦物涂在錯別字上,有點類似現在的“涂改液”。
6、以前的紙鈔要防偽嗎?
古代最早的紙鈔誕生于民間,由商人自由發行。但這樣做,很輕易地就會出現亂發和偽造的情況。后來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收歸官方發行,防偽措施更為嚴密,甚至還會在紙鈔上蓋上兩枚官印。到了宋徽宗時期,改為圖案更復雜的“錢引”,加上多色套印,防偽性更強。此后,歷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防偽方法,花樣之多,讓現代人至今都沒有搞清咱們老祖宗到底是怎么防偽的。
7、古代學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嗎?
現在的學生常常叫嚷假期太短,如果這種抱怨發生在古代,估計手掌心早被老師或家長打掉兩層皮了。古代學生沒有專門的假期,除了過年、端午節等舉國同慶的節日外,學生每天的任務就是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梁、錐刺股,或鑿個壁偷點光,進行一下考前沖刺。古代只有官員才能休假,所以,努力考取功名后,便可以名正言順地休假了。
8、古人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古人比現代人可要環保多了,隨手亂扔垃圾這種不文明的事情,很少發生。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會將垃圾集中處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來堆放垃圾。解決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燒掉,燒不掉的就掩埋起來。而在古代垃圾場的遺跡里,大多數保留下來的則是碎裂的瓷器、漆器。
9、古人沒有冰箱,如何保存食物呢?
誰說古人沒有冰箱?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銅冰鑒”,就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時期,奴隸們就冬天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簡單地說,古代的“冰箱”是一個盒子,里頭放冰塊,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以達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不過,以前的“冰箱”簡陋且功能單一,不像現在,冰箱甚至可以成為驚悚片里殺人兇手的容器。
10、飛鴿傳書真的可行嗎?
在中國古代,何時開始使用飛鴿傳書,已不可考。在蒙古軍西征時,傳訊鴿就已經被大量用于軍事活動,它們立下了汗馬功勞。發展到后來,鴿子還成為傳遞情書的絕妙媒介,成為不少美好姻緣的“紅娘”。古人飛鴿傳書,多用紅絲線捆扎信箋字條,以引起收信者的注意。如今,我們用的是E-mail、電話、視頻等,雖說更方便快捷,卻少了一絲浪漫和期盼。
11、古人刷牙嗎?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衛生的。咱們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了。再后來,印度人發明的“楊枝牙刷”由僧人傳入中國,又名“木齒”。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將楊枝一頭咬軟,蘸了藥物刷牙,便能令牙齒光潔。更簡單的方法是用“嚼”,跟長頸鹿似的嚼嫩樹枝,也可達到類似效果。現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時,如果忘記帶牙刷,不妨回歸一下古法。
選自“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