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先立
燈火輝煌,歌舞升平,始終是人們對于理想世界的代名詞。人們害怕黑暗,便說它象征著昏暗和苦難。
直到現在科學家才發現,原來“燈火輝煌”竟然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過強的人工光不僅會改變禽類動物的基本生物節律,甚至會導致人體激素的嚴重失調。
科學家警告說:“這個世紀,我們正處于失去整個夜空的危險之中?!?/p>
我們恐怕都忘了,本色夜空也可以是道亮麗的風景。128年前,當人類第一次照亮這個世界的時候,深邃美麗的夜空便漸行漸遠。
準確地說,那是1880年3月31日,在美國的印第安那州的瓦巴士鎮。那時蒸汽機已經出現,并且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瓦巴士鎮的人們總想把眼前的夜空照得通明,使人感覺不到黑暗的存在。這一天,他們在鎮法院的穹頂安裝了一只3000標準燭光的碳弧光燈。他們發動脫谷機的蒸汽引擎用來發電,在晚上8點整,合閘點燈。霎時間,光芒四射,亮如白晝。驚喜、驚慌、驚恐讓人們擁抱在一起,有人手舞足蹈,大聲驚叫;有人呆若木雞,不知所措;有人雙膝跪倒,不停地禱告,祈求上帝保佑……
從此,人類在享受燈火輝煌的同時,距離大自然最原始的夜色越來越遠。
冥冥之中,我們內心不斷發出這樣的拷問,除了滿足人類擺脫黑暗的心愿之外,這眩目的明亮,還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自然界的殺手
意大利天文學家皮爾安東尼·辛撒諾多年來依靠高清晰度的人造衛星圖片,監控著全球的人工光的分布和增長速度。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樂園一樣,光點密集,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10%的比率增長。受此影響的首先是天文學家與天文愛好者,地球上有近2/3的人再也看不到繁星遍布的銀河。在晴朗的夜晚,在遠離光污染的天空,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約2500顆星星。而身居紐約郊區的人們最多能看到200顆左右,曼哈頓的居民要是能看到15顆星星就是很走運了。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過度接觸人工光可以改變動物的生物節律,影響食物鏈彼此依存的正常關系,甚至引發人體嚴重的激素失調。
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許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別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濫對它們形成的誤導常常對其造成致命的傷害。據多倫多“人工光危害研究中心”的創辦人邁克·蘇倫估計,每年有近一億只禽類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費城的一位內科醫生、鱗翅目昆蟲學家肯尼特·佛朗格也曾表示由于燈光的誤導,蠶蛾經常錯過交配的機會,有時還會飛進趨光動物的嘴中。明亮的燈光還會干擾它們的遷徙路線,使大批蠶蛾無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島上,坐以待斃。不僅如此,“人工白晝”還致使許多昆蟲被強光源周圍的高溫燒死,在飾有華燈的華盛頓紀念碑下,一個半小時內就能找到500多只鳥的尸骸,不少動物保護者稱,耀眼的光源是殺害鳥類和昆蟲的罪魁禍首。
受影響的還有一種甲殼綱動物和輪蟲,它們在夜間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則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獵食者。街燈的強光折射到水面上,使這些微小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剝奪了營養來源,以此為生的魚蝦大量減少;幸存的水藻卻快速瘋長,破壞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長環境,使清澈的水質受到污染。
有人可能認為,這簡直微不足道,絕不能因為要給微生物改善環境,人類就得重回黑暗。然而針對這一問題,大量的研究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日前,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發表了兩項研究結果,該研究揭示了夜間光接觸和乳腺癌幾率之間的聯系,而且聯系之密切令人吃驚。西雅圖市佛萊德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采訪了1606名婦女,他們發現,夜間工作的婦女比非夜間工作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幾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頭越多,夜班時間越長,接觸的光線強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波士頓布里漢姆所的研究人員和婦科醫院的專家查閱了78562位護士的健康史,發現她們患乳腺癌的比率較低,但是發病率與她們夜間工作也有密切的關系。上夜班1~29年的護士的情況表明,乳腺癌發病率年平均增長8%。上夜班30年或更長時間的護士,乳腺癌發病率年平均增長36%。
其他的研究結果還表明,照在視網膜上的燈光,即使在睡眠期間,也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幫助調節晝夜節律,還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有證據表明,這種激素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對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而雌二醇與乳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研究褪黑激素防病功能的得克薩斯健康科學中心的神經內分泌學家魯塞爾·雷特說:“燈光是一種毒品。濫用燈光,就是在危害健康。”另一位研究人員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亮著燈睡覺,因為夜晚燈光和兒童患白血病存在著潛在的聯系,盡管這種說法并未得到證實。20世紀后半葉,5歲以下兒童白血病的發病率增長了50%,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我們日益依賴人造光的結果。
人工光即使有同樣的亮度,也并不產生同樣的光學和生物效應。熒光燈、金屬鹵化燈、高壓水銀燈通常用于場館照明,射出許多不易察覺的紫外線,對照明不起任何作用,但卻會對天文臺的觀測工作構成干擾。傳統的白熾燈卻放射許多紅外線,使燈泡易熱,照明效果也差。以上這些種類的燈,還有越來越普及的用作街燈的高壓鈉燈,光譜都很寬。這就使燈光看上去很像自然光,蠶蛾、鳥類以及其他動物能看見這些光,并受到吸引。相比之下,目前在一些街頭使用的光照好的低壓鈉燈只放射窄范圍的黃色光。由于生物不會把低鈉燈的燈光當作是自然光,因而對生態的人為干擾最低。
不值當的“夜景光團”
國際夜空協會副主任伊麗莎白·阿爾瓦勒茲就是環保用燈的積極倡導者。她常拿著一些裝有明亮街燈的照片,向周圍人做宣傳。照片上燈光投下陰影,而陰影處則可能是壞人伺機作案之地,中國人稱這種現象為“燈下黑”
其實僅憑亮度并不能達到高能見度,太多的燈光反而讓人什么都看不見!同時,夜間照明也可以使城市中心區域氣溫上升,形成氣云和“溫室效應”。這種人工白晝使很多人的睡眠質量得不到保障,這種晝夜不分的生活環境,也會對人的心理造成損害。因此,阿爾瓦勒茲和研究光污染的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社會應該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降低光污染的程度,讓燈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同時應降低大多數照明燈的功率,并堅決取消不必要的照明燈。
選自《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