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志成

浙江省前省長、本刊名譽社長沈祖倫對本刊記者說:浙江戲劇舞臺上,民營劇團的演出十占其八,他們是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建設文化大省的一支生力軍,應當好好宣傳。
又是一年春來時,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又似火盛開,平凡的生命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大多數走村穿巷為城鄉百姓演出的民營劇團,就宛如映山紅妝扮著城鄉文藝演出市場的廣闊山野、村落。
改革開放之初,伴隨著私營企業的興起,浙江的民間傳統戲曲劇團應運而生,開始歷史性回歸與復興。
浙江民間戲曲與地方文化、民間文化互為一體,與民風民俗、民間信仰等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草根文化”特征。除了少數演出屬于城鎮劇院、廣場、景點外,絕大多數民營劇團通常演出名目為農村的廟會戲、菩薩戲、生日戲、周歲戲、壽年戲、婚喪戲、體面戲、吉利戲、彩頭戲、造屋戲、喬遷戲等,與農民的日常生活、農村的社會文化和當地的民俗風情等緊密相關,融為一體。
遍地開花 如火如荼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民營劇團首先在浙江農村各地蓬勃興起,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與個體私營企業一樣,在全國獨具先發優勢。到90年代,得益于民營經濟的飛躍發展,浙江的民營劇團更如雨后春筍,數量基本上在400家左右,呈現一片繁榮興盛景象。目前,全省有民營劇團485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全年演出19.4萬多場次,營業額達3.88億元,農村演出市場占有率超過85%,有的地方甚至高達95%以上,民營劇團牢牢地占領了城鄉文化市場。
在越劇之鄉嵊州,近百年來越劇盛行,村村有戲臺,人人會唱戲。改革開放后,嵊州當地的民間戲曲重獲新生,民營劇團多達100多個,從業人員3600余人,年收入約5000萬元,有將近四成的劇團一年演450場以上。在一些鄉村,越劇演出收入已占全村收入的1/3,城鄉演出熱鬧興旺。許多民營劇團發展較快較好的地方,民營劇團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有京劇、越劇、甌劇等劇種的民營劇團56個,每個民營劇團一年都能演300多場,村村有戲臺,有臺就有戲,有戲就有觀眾。紅火的農村演出市場,不僅與那里悠久的戲曲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與民營經濟發達密切相關。民營劇團的演出市場主要在農村,演出是包場制,村民自由進出看戲,戲金主要由當地企業老板“埋單”。2006年11月7日晚,溫嶺下岸渚村請杭州梁祝越劇團演出,一連6天的演出戲金4萬多元,基本由村里的企業家自愿支付。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往往民營劇團發展也比較興旺,演出市場比較紅火。
民營劇團從團長到演職人員,大多來自農村,行頭穿上是演員,脫下就是農民,最知道農民想要怎樣的文化。一般民營劇團都有50多部拿手好戲,能連續演上十天半月,劇目不會重復。溫嶺友誼劇團、臨海大田劇團等有十幾年團齡的劇團,能演出上百部大戲,每到一地,農民可以自由“點戲”。只要有人想看,只要價格合適,哪怕山區海島、田頭船上,條件再差,他們都去演。農民戲迷說:民營劇團演的戲對胃口,演員沒架子,我們請得起、養得起。溫嶺、玉環等地一些戲迷,走街串戶地跟著劇團看戲,有時候一個月看上20多場。在諸暨農村,活躍著100多個劇團,“村村鑼鼓響,處處聽戲曲”。麗水縉云有30多個婺劇團,除了在省內演出,足跡遍及安徽、江西等省的廣大農村。
推陳出新 別開生面
“草臺班子”與國家專業劇團同臺競技,展現風采,登上大雅之堂,是民營劇團發展的新亮點。從上世紀90年代起,富有開創精神的臺州就開始舉辦民營劇團會演。在嵊州舉辦的浙江省第十屆戲劇節暨浙江首屆民營劇團大賽,民營劇團首次被吸納到政府主辦的戲劇評比活動中,參加大賽的有來自全省6個地區的京、婺、越、亂彈、甌等6大劇種的12個民營劇團。2006年10月在紹興舉辦的中國越劇藝術節上,民營劇團與國辦劇團在紹興劇院同臺競技,杭州三江越劇藝術團的《五女拜壽》、嵊州群藝越劇團的《白兔記》等3家民營劇團的劇目獲得大獎。

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和農村演出市場的持續紅火,一些民營劇團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優秀戲劇人才。溫州市五星京劇團匯聚了50余位來自國內各專業院團的精兵強將,其中有的是專業院團的“臺柱”,如領銜主演是上海高派老生蔣茂舟、余派老生姜培培和位列全國八大武生之首的梅蘭芳金獎得主、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奚中路等。此外,還有來自上海戲劇學院、江蘇揚州市京劇團以及河北省京劇院等院團的演員,不少人在京劇界都鼎鼎有名。如今的民營劇團,演員陣容已“川劇變臉”,演職員隊伍今非昔比,演出裝備也是“鳥槍換炮”,以前帶上鑼鼓、行頭就開演,現在是天幕燈光、音箱、調音臺、電腦字幕樣樣齊備。
為了解決民營劇團的“劇本荒”,省戲劇家協會成立編劇中心,組織30多名高級編劇和劇作家為民營劇團整理出《珍珠塔》《麒麟閣》等60多部專業劇團早年演過的劇本,配上曲譜,以最優惠的價格轉讓演出版權,提供給民營劇團,既解決了民營劇團盜版侵權的問題,還創作了一批適合農村演出的新劇本、小演唱等。有的民營劇團善于把農民的生活搬上舞臺,編排一些農民喜聞樂見的新劇目。縉云婺劇團根據農村的真實故事,創作了婺劇現代戲《天道有情》,善意地批評了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贏得一片叫好聲。為了適應年輕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少傳統戲曲劇團在開演或中場穿插表演歌舞、雜技、相聲、說唱等節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的民間戲曲劇團之外,還出現了以著名歌唱家金永玲領銜的排演紅色經典歌劇《江姐》的浙江金永玲藝術團,把旅游和演藝相結合、依托著名文化旅游主題公園宋城常年演出的宋城歌舞團,以及以杭州黃龍洞景點為駐點的黃龍越劇團等富有特色的民營劇團,從她們的發展和興旺,可以看到浙江民營劇團發展的希望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