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標

王陽明,即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他因曾講學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人們尊稱他為陽明先生。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思想家、理論家、哲學家,他創建的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心學”,一掃當年沉郁的學術空氣,成為明代后期影響最大的學術流派。但知道他會帶兵打仗的人卻不多,如此一個文弱書生,長年肺疾纏身,怎么會帶兵呢?其實,王陽明還是一個非常杰出的軍事家。因為他的哲學光輝太燦亮,以致掩蓋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包括軍事上的成就。他曾指揮過重大的戰役,叱咤風云于戰場,為明朝的穩定作出了非凡的貢獻。而幾乎每一次勝利,都會招致朝廷里一些奸佞小人的嫉妒與詆毀,甚至還險些丟了性命。因此可以說,王陽明的軍事活動,不僅是他人生的重要經歷,而且也與他的政治生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也與他學術思想的逐漸形成有著密切的關聯。
王陽明的一生帶過三次兵。一次是正德十一年八月,時年45歲的王陽明擢任僉都御史,巡撫贛南。當時,閩贛粵交界處暴亂頻仍,官兵征剿多次失利,兵部尚書王瓊看重王陽明的才能,力薦他帶兵掛帥。王陽明受此重任后,果然不負朝廷之望,調整兵制,改變戰術,出奇制勝,將一個危及百姓的動蕩山區,調停成穩定的局面。王陽明的第二次帶兵是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反。這是一次充分展示王陽明的政治品質和軍事才能的戰事。第三次帶兵出征是嘉靖六年的事,王陽明受命于朝廷,總督兩廣軍務,出征廣西思恩、田州,改剿為撫,不動一刀一箭,平息了事端,妥善地解決了少數民族問題,安定了邊陲。
王陽明的三次帶兵,背景不同,戰略戰術各異,每次都是用兵如神,連戰連捷,堪稱奇跡。故《明史》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開國皇帝朱元璋奪取政權后,把24個兒子分封在各地做藩王。“靖難之役”后,寧王被改封到南昌。到了正德武宗時,寧王已傳到了朱宸濠的手里。
武宗皇帝沉湎酒色,還喜歡自封武將,耀武揚威,周游全國各地。而寧王朱宸濠呢,卻不甘心做藩王,而想當皇帝。他想做皇帝自有他的理由:一是武宗晚年無子,這對整個皇族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懸念,朱宸濠便垂涎三尺了;二是當年燕王奪了建文皇帝的寶座,也是振振有詞的,祖先既有先例,后輩豈不可效法?三是周邊的一些術士馬屁拍得他暈暈乎乎,說他相貌有“異表”,又說“城東南有天子氣”。于是他網羅了謀士李士實、劉養正之流,緊鑼密鼓,籌兵蓄馬,招降納叛,反心日熾。武宗皇帝卻只圖自己享樂,竟被蒙在鼓里。他周邊的一些奸佞小人,早被寧王重金賄賂收買,還不斷在他的耳邊吹風,說寧王如何如何的賢明,如何如何的忠孝呢。
寧王謀反不僅朝野有人反對,他的身邊也有人竭力阻之,這就要說到婁妃了。婁妃是寧王的妃子,本名叫婁素珍,她是江西上饒理學家婁諒的女兒。我到江西去采訪時,江西人說起婁妃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在滕王閣不遠的江邊,還有新建的“婁妃撫琴”雕塑。這位婁妃秀外慧中,無一不美,而且賢淑端莊,深曉大義。她的不幸和悲劇在于被選入王府作了妃子。她得知寧王反心日熾,甚是焦慮。她曾在《采樵圖》上題了一首詩,詩曰:“婦勸夫兮夫且聽,采樵須是擔頭輕。昨宵雨過蒼苔滑,莫向蒼苔險處行。”旗幟鮮明地勸寧王不要鋌而走險。私欲膨脹的寧王哪里聽得進去,不僅不聽,還把她囚禁在三面環水的“梳妝樓”上。直到寧王謀反失敗,悔之不及時說:“昔紂用婦言亡,我以不用婦言亡。”可見婁妃是持反對態度的。

寧王起兵最大的顧慮就是王陽明。因王陽明當時正奉命巡撫贛南,雖然帶的兵不多,但離他最近。再說,他對王陽明也是一種矛盾的心態,很賞識王的才干,多次想拉攏他,還想建議讓他來任江西巡撫。但是正直的王陽明不肯攀附他。王陽明對婁妃倒是很尊重的。這里還有一層關系。王陽明新婚不久,攜夫人諸氏從南昌回故鄉余姚,途經上饒,得悉婁諒的深厚學識,便欣然去拜師,聽了婁諒的授課。因此,南昌便有了各種傳說,傳說寧王起事前,王陽明曾進過王府,是婁妃設計放了他。當時,正值寧王誕辰,寧王以慶壽為名,設下“鴻門宴”,召集南昌的官員佯稱奉有太后密旨而舉事,不從者格殺勿論。王陽明是提前兒天去的,婁妃得悉萬分焦急,她以大義為重,派丫環送去一棗一梨,寓意其“早離”,王才幸得脫身。
正德十四年六月,王陽明受命調查處理福建兵變,行至江西豐城,聞寧王反。并報說他的同鄉好友、時任江西巡撫的孫燧因不從而被害。王陽明急忙返回吉安,召集地方官員,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商量對策。
王陽明非常清醒地看到,倘若寧王直取南京,大明就失去了半壁江山,到時隔江而治,版圖碎裂,受苦受害的還不是黎民百姓?倡導良知的王陽明于心何忍?
但是,光有忠誠熱血是不夠的。王陽明面對最大的問題還是兵馬糧草的匱缺。寧王經過十多年的蓄心經營,兵強馬壯,糧草豐足,起兵時,號稱18萬大軍。而王陽明呢?身邊才幾千個人。而來聽課的學生倒是不少。這個仗怎么打呢?
王陽明不愧有大將的風度。他一邊上疏京城告變,一邊傳檄四方,號召各地起兵勤王。在戰術上,他以少勝多,用了幾個計。
第一個用的是離間計。他制作假情報,讓寧王獲得——他已經調集了數萬兵馬;他又制作蠟丸密書,讓寧王獲得——幕僚軍師李士實、劉養正原來是王陽明的人!密書里讓李、劉鼓動寧王趕快發兵南京,里應外合,一鼓聚殲!寧王一下子懵住了。身邊的親信怎么成了大奸細?等到弄清真相,這一驚一詐一拖一疑,時間就過了10天。王陽明贏得了籌集兵馬的時間。
第二個計是圍魏救趙計。寧王清醒自己中計以后,旋即揮師北上,掠九江,大兵圍困安慶。安慶乃長江要口,倘若失守,危及南京。當時有人主張火速向安慶進發,解救安慶。王陽明以為不然。他提出先攻打南昌,這是寧王的老巢,留守的兵力較弱,此乃“圍魏救趙”也。果不出王陽明所料,南昌苦戰攻下后,寧王放棄沿江而下,回救南昌,危及大局的情勢很快得到控制。
第三個是設伏包抄。寧王回兵之后,雙方主力對峙在贛江口及鄱陽湖一帶,一場大戰一觸即發。就兵力來說,雙方還是懸殊的,正面交戰肯定不利。王陽明先在樵舍引敵深入,佯作兵敗,邊戰邊退,造成叛軍的先遣部隊前后脫節進入了埋伏圈。這個埋伏圈設在一個叫黃家渡的地方,在平定寧王的戰斗中便是著名的黃家渡一役。當敵軍鉆進王陽明設伏的口袋之后,結果可想而知,伏兵四出,打得對方措手不及。
第四個計是火燒連船。王陽明一連數勝,寧王氣沮神傷,戰局己發生了質的變化。為了加強攻勢,寧王將戰船鎖在一起,結為方陣,表面看來甚有氣勢,卻讓王陽明把握風向,繞到背后,以火攻之,寧王徹底大敗而被俘,婁妃等女眷皆投水而死。
寧王叛亂就此平定。前后只有35天時間。當然,王陽明在整個戰役中,還用了一些攻心的戰術以及安撫人心賞罰分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