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華

早就聽說大理賓川縣的雞足山是佛教名山,風景一流,不由心生仰慕。初春時節,邀了幾個朋友驅車直奔雞足山。
雞足山雄踞于云貴高原西北隅,離大理市100公里路程,總面積28平方公里。全山為火山熔巖地質地貌特有的絕壁危崖所構成,巍峨奇秀。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
我們的汽車在山道上喘著粗氣往上爬,路兩邊的森林漸高漸密。突然,一團嬌小艷麗的身影跳到灰色的公路中間,定睛一看,身后還拖著長長的五彩尾翼。野雞!幾個人幾乎同聲叫起來,老李又快又穩地緊急剎車,一行人眼瞅著這美麗的小精靈,跳著輕巧的芭蕾舞步迅速穿過馬路,消失在層層疊疊的濃綠叢中。這轉瞬即逝的一幕,就發生在幾秒鐘內!雞足山就這樣給了我們第一個驚喜。
雞足山是云南的“綠島”,千百年古樹拔地參天,數十里山林樹蔭幽謐。從山門開始至最高峰金頂寺,有50余里密林小道,最陡峭處有索道直達峰頂。不論你騎馬或步行,都是莫大的享受。極目所至,處處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白云裹身而去,花枝信手拈來。林壑深邃,蓊蓊郁郁,清風徐來,音韻悠悠;狂風驟急,松濤洶涌,又如萬馬奔騰,古人早有“不知生在翠微里,疑泛虛舟碧海中”、“奔騰澎湃在虛空,卻訝深山波浪通,坐久始知音響異,松頭謖謖度長風”的贊美。
名山勝景
雞足山風景奇異,全山共有47奇山,30險峰,34絕壁,45幽洞,以及百余處流泉;岡嶺壑間,林谷峽石,不可勝數,而勝景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雞足四觀”。
雞足山最高峰當數天柱峰,海拔3000多米,上有金頂寺。崇禎年間,黔國公沐天波下令將昆明金殿(實為銅殿)搬遷至雞足山天柱峰頂,并大興土木修建金頂寺。到了近代,金頂寺內建楞嚴塔。塔四周建有平坦寬敞的“睹光臺”,游人至此,既可遠眺,又能俯瞰,大千世界,盡收眼底。我們到達金頂寺已是傍晚時分,第二天天未亮,就摸黑登上睹光臺。
凌晨,天清氣朗,睹光臺上人頭攢動,早起觀日出的人真不少!站在睹光臺上,往東方望去,深灰的天幕上抹出幾筆暗暗的濃墨,星星眨著詭秘的眼睛。屋頂上鳴曉的公雞沉默著,猜不透在釀什么;幾分鐘后,深灰漸白,天空透亮,泛出橘黃,原先那幾筆暗暗的濃墨色忽然就變成粉紅的彩綢,在天幕上飛舞起來;天地連接處鑲著一道金邊,太陽的光芒就從那里升起。接著,一輪火球在絢麗的彩霞簇擁下,從云錦彩帶中緩緩升起,在旭日光芒下大地開始復蘇。剎那間萬道霞光,群山浴輝,村落朦朧,一切都在燦爛的意境中升華,美得讓人眩目。這就是“雞足四觀”之一的“東觀日出”。
雞足山絕頂之西,是云南高原明珠大理洱海。居高遠望,碧藍如玉的洱海靜臥在萬山群壑之間,波光粼粼,如珍珠散落玉盤;對面的蒼山十九峰如屏而列,巍巍峨峨;玉帶云橫鎖山腰,翠白相間;隱隱約約的三塔寺,倒映水中,更顯秀美;海邊村落依稀;海里白帆點點,“西觀蒼洱”引人遐思無限……
云南是彩云之鄉。此刻,于雞足山絕頂,從睹光臺往南望去,堪稱彩云之絕觀,只見百里之間,山巒起伏,云縈霧繞,氣象萬千。云霧柔柔地把我們輕輕裹住,與周圍的現實隔開,讓人飄飄然,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處;忽而,云又從我們的手指和發間升騰而去,繼續往上,悠然飄蕩在峰巒林壑間;太陽高掛時,所有的云都飄到天上,潔白的云朵就像放牧在藍天上的羊群。“南觀祥云”讓我們感受到無與倫比的華彩富貴、絢麗輝煌。

從睹光臺往北望過去,只見一列雪山綿延數十里,瑩潔如玉,銀龍長舞,這就是云南麗江終年積雪的玉龍雪山。“北觀玉龍”雖遙距百里,卻使我們感覺近在咫尺。
小小的金頂寺睹光臺就是這樣的神奇,站在這里,云南的好山好水就幾乎被一睹而盡,難怪徐霞客在游記中寫道:“日海云雪四觀,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況乎全備者耶?此不特首雞足山,實首海內矣!”
名寺高僧
名山以名寺為尊。從金頂寺下來,進入雞足山腹地,地勢較為平緩,離公路不遠處我們見到一座宏偉的殿宇——祝圣寺。這是雞足山最大的古剎,全寺似一小城池,依山而建,古木參天。大殿為重檐歇山式五楹建筑,飛檐斗拱,門窗戶壁全出自當地白族木匠藝人之手。中懸“大雄寶殿”,為趙樸初手書,左邊“欽光儼然”匾,為1912年孫中山先生所賜,右邊“靈岳重輝”匾為梁啟超題贈。1983年,祝圣寺為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祝圣寺旁,我們見到一座漢白玉全身塑像,原來這是虛云大師的塑像,雞足山歷史上有名有姓的高僧幾十位,其中就數這位虛云老和尚最為傳奇。虛云原籍湖南湘鄉,生于泉州,一生深研佛理,擅長詩文,精通藥理,是一位得道高僧。光緒三十年(1904),他來雞足山講經,一住就是15年。當時他見缽盂庵年久失修,殿堂傾圮,一片荒蕪,發愿要擴建雞足山寺院。
于是虛云獨自一人,四處募化。從大理、保山、騰沖,到南洋、緬甸一帶募化,還途經吉隆坡、臺灣等地,一路風塵仆仆,不畏艱難,前后三年時間,募得的巨款財物雇了300多匹馬才馱回雞足山,解決了建寺資金問題。在修建雞足山祝圣寺時,他親自設計規劃、指揮建筑施工,雖已是白發老人,還親自參加搬石運木的勞動。原庵門外右方有一巨石橫陳,妨礙建筑施工,眾僧奈何不得。虛云來了,率眾將巨石移至左邊,一時眾人驚嘆!此石從此被稱為“云移石”,至今還在寺中。
在佛教界,虛云老和尚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佛法理論和修行悟證十分高深,從光緒皇帝到孫中山先生、梁啟超先生等人,都對虛云老和尚景仰有加;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也多次電請虛云老和尚進京。他在詩中寫道:“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站在虛云大師塑像前,我想,祝圣寺那塊“云移石”不正是他精神的象征嗎?
虛云大師在中國近現代佛教界很有影響,曾任第一屆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以120歲高壽圓寂。

名人佳話
雞足山的名勝名寺不僅云集了海內外的佛教界大師,也吸引了歷代文人雅士慕名而來,光大了雞足山文化。寺院僧人在游山文人學者影響下,組織詩社,唱和詩文,臨池書畫,習讀之風頗盛,數百年中留下不少珍貴詩文及書畫。
祝圣寺左側原有明代修建的悉檀寺,系麗江土司木增用巨款所建。悉檀寺建寺以來,歷代著名文人、書畫家徐霞客、董其昌、趙藩、李根源、徐悲鴻等都曾經到寺里住過。
1639年,徐霞客應麗江土司木增邀請創修《雞足山志》。徐霞客在雞足山按日所作游記,對雞足山鐘愛有加,僅以雞足山為內容的《滇游日記》就有大約三萬余字,詩歌27首之多。是年八月徐霞客第二次上山。他遍搜古籍,重覽雞足勝景,在悉檀寺潛心纂修,三個月修成《雞足山志》。我們懷著急切的心情尋找悉檀寺,路上的僧人不無遺憾地告知,由于年久失修在上世紀前半葉坍毀了。
所幸的是,在悉檀寺遺址不遠處,我們找到了徐霞客的好友——南京僧人靜聞和尚的墓塔。它向我們傾訴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佳話。這位靜聞和尚一直仰慕雞足山圣地,立誓要在有生之年到此朝拜,并刺血寫成《法華經》一部,準備獻供雞足山。后來有幸與徐霞客結伴而行。兩人長途跋涉走到湖南時卻遭遇匪徒搶劫。為掩護徐霞客和搶救自己的血書《法華經》,靜聞和尚奮起反抗,身負重傷;之后又帶傷跋涉,半年后到了廣西南寧,終于臥病不起。臨終前,他囑托徐霞客代獻血書《法華經》,并將其遺骨攜葬于雞足山。徐霞客強忍悲痛,背著亡友的遺骨及其血寫的經文,又經過一年多的風雪雨霜,終于到達了雞足山,還了靜聞的愿。至今,靜聞和尚的墓塔還在離祝圣寺不遠處的山凹里默默地矗立著。這是一座尋常的出家人的墓塔,但墓塔碑文卻記載了這段不尋常的千古佳話,述說著在那個遙遠年代矢志不渝的頑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