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鐘

每年農歷七月初六,浙江東陽、諸暨、嵊州諸縣市及華東地區的善男信女和青年男女,從各個方向選擇不同方式向東白山進發。這天,東陽方向多驅車上山,前車接后車;諸暨、嵊州方向多沿山間小道徒步而上,背包拄拐,相攙相伴。至晚上,匯于會稽山之巔太白峰,燈光人影,宛如天街。
放眼四周,遲來者猶自往山巔趕路,驅車者一路車燈相接蜿蜒在盤山公路上,如同火龍旋舞,徒步者手持電筒,燈光遠近明暗,星星點點。
登頂后,人們先去仙姑殿祭拜七仙女。執香,閉目,合掌,盈盈下跪。禮畢退出,或立或臥,或蹲或坐,名曰“靠山”。山風勁吹,霜重露濃,人們虔誠地守候著,執著一念,等候七月七日的日出。“當杲杲紅日紅櫻桃一樣浮出酒面\我恍然便是\會須一飲三百杯的高陽酒徒\一壇又一壇冰鎮櫻桃美酒\在我手舞足蹈的酣歌之后\群山報我以一波又一波的清歌長嘯\然后化作一片霞光\一路潮涌\向更行更遠”,面對蒼穹之下遠山之上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人們心中的太陽也冉冉上升,愛情,婚姻,愿兩情久長,也在意朝朝暮暮。
人動山也動,東白山為之眉飛色舞。
農歷七月初七,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天晚上相會。由此,有情人在七月七日相會的風俗自古就有,相傳至今。而在有七仙女傳說和廟宇的東白山一帶,此風古代就興盛,在國泰民安的今天卻是愈演愈烈。
東白山屬于會稽山脈,主峰太白峰,海拔1194.6米。南宋進士孫德之《玉溪書院記》云:“太白山,一名東白,跨越、婺、臺三州,地數百里。連巖崔巍,葉靈含景,見于夏侯地志,及抱樸子所謂與泰、華齊名,信乎其為名山哉!余嘗登其巔,杭、越在目,佳趣怡人,狀若曹研。其上可容百人,真仙人之宅也。”
東白山上出現七仙女塑像及其仙姑殿,可追溯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據地方志記載,當時東白山上除供有七仙女的仙姑殿外,還有禪林院、潦口寺、西柏寺、百總廟、孟婆廟等十多所寺廟。而高踞峰巔的仙姑殿,浮云渡月,通天入地,承載一方水土的愛情信仰。

仙姑殿,位于太白峰木魚巖東側,廟基距峰頂約6米,廟高5米,寬6米,深8米,鑿石為基,以方條石砌筑而成,是個不用抬梁頂柱的無梁殿,供著美麗的七仙女塑像。現在的仙姑殿是民國28年東陽、諸暨、嵊縣善男信女籌資重建的。仙姑殿前,有一石碑,字跡漫漶幾不可辨,大意是東白山是浙江七大名山之一。
古人《東白山記》:“七夕時,仙姬嘗沐首于其巔。”已有七仙女在東白山頂洗頭發的記載,而七仙女洗頭發的泉水叫玉女泉,清朝有記載: “主峰頂有石臼,平時干涸,干旱則汩汩如泉,人稱玉女泉。”如今,在“玉女泉”石碑旁,玉女泉水盈盈,倒映著藍天。
七夕之期,有緣來會。善男信女到此許愿祈福,青年男女藉以互訴衷腸。千百年的香火傳承,千百年的風云際會,東白山的七夕崇拜既有著悠久的歷史,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東白山,愛情圣山!仙姑殿,愛情寶殿!
有意思的是,東白山一帶,連村名也與七仙女的傳說有關。傳說七仙女中的小妹妹迷戀人間生活,大膽追求愛情,下凡嫁給窮青年董永。無奈難越天規森森,被迫斬斷萬丈紅塵,面對白云清冷,徒留美好在人間。東白山南麓有上、下董村,民間傳說董永即為該村人,東白山仙女池、仙人棋盤、仙女床等,當是七仙女傳說的又一“物證”。
在民間主宰東白山的神是七仙女,所以七夕時人們都愛上這里為自己求一段美滿姻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一位女作家在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登頂采風,觸景生情,默誦《詩經》“秦風”里的歌謠,遙想露水生起的夜晚,這位孤獨的女神是否會行走在滿山的荻花里,看著山下擲花如雨的紅塵風光而黯然傷神?她在《有山曰東白》里寫道:“站在東白山頂,看著這干凈的泉水,這紛揚的荻花,咀嚼著遠古的傳說,思戀著伊人的倩盼風流,我是如此的確信:所有曾經的刻骨銘心,終將化為生命中蒼茫的背景。只有那千年以前的水,還記得發生過的故事,還記得許下的盟誓,還記得這里也曾經有過單衫杏子紅的燕鸞嫵媚。”

有人說,是否愛一座山,要看你是否愛一個人。
60年前,一青年男子在東白山有過一段美麗的邂逅。60年后,他已是滿頭白發,他在當地人的攙扶下沿著當年的足跡上山,下山。60年前的邂逅,滋潤著他的大半輩子人生,他來了,又走了,不知道老人家帶來了什么,又帶走了什么。
50年前,那是開發東白山國營茶場的時候,一對青年男女在簡陋的營房里相識,在風雨晨昏的勞作中相愛。漫山漫坡的茶園綠起來了,他們的愛情也開花結果了。50年后,他們故地重游,紀念一生一世的愛。
今天,青年男女,奉此日為東方情人節,結伴登山,三生石上把緣求,仙姑殿里把愿許。他們兩兩相對,把生命中最抒情的部分打開:讓我唱給你聽,把心愛的自己唱給你聽;讓我唱給你聽,把美好的自己唱給你聽。
(圖片提供:東白山生態旅游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