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埃·何·科雷多爾·奎爾沃作
如果讀到詞典中關于文化的這條定義:“文化是人們為了面對自己、面對社會、面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永恒發展而應該具備的知識水平。”那么,我們就必須說:像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一樣,目前哥倫比亞也處在各種因素造成的文化發展的危機中。這些因素是:國家制度缺乏人性化、無休無止的戰爭狀態、領導階層的麻木不仁、缺乏有能力的教師、沒有機構支持文學與藝術事業。亞當·斯密那種盈利有獎的經濟體制本身就在自己的供求機制中帶有反人道主義的萌芽。市場不認識人,不承認人際關系,而這種人際關系可以讓所有的人有足夠的時間接受教育,并把代表原則和價值的文化財富帶給他們的家庭。由于男人和女人需要像商品一樣出售自己的勞動以滿足吃飯、居住和穿衣的基本需要,他們就必須放棄兒女的教育和培養。報酬好些的人只能把兒女送到不具備應有條件的個人或單位那里去接受文化教育。形成一支失業大軍的家庭為了能夠生活下去而創造了“再就業”文化。在這種文化中,誰最精明誰就能得到用來教育兒女的較多的收入。
從旨在滿足政治野心而爆發的獨立運動起就存在的戰爭狀態,為那些參加解決國內沖突的國家的經濟與文化殖民提供了條件。我們必須向他們出售或交出我們最好的物資,甚至我們的部分國土,遭受他們的剝削。建立在愛國主義、尊重信仰、熱愛西班牙語、喜歡音樂、喜愛自己的制度基礎上的民族主義文化,正在漸漸喪失其意義,今天我們痛苦地看到我們的主權、我們的經濟和我們的自由正日趨衰弱。
戰爭造成了數百萬人離鄉背井。為了活下去,他們離開農村,到大城市貧困郊區的非人環境中居住,創造了居民文化,在那些居民中,實行的是強者統治一切的法則。
透過歷史,我們看到,領導階層都表現得麻木不仁和冷漠無情,因為他們只對維護權力感興趣,而對滿足人民的需求卻漠不關心。統治階層一直在讓國家遭受危險,直到使國家陷入當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在經濟危機中,國家不得不賣掉最寶貴的資產,動用國際儲備,來償還外債利息;在政治危機中,國家則允許強國公開插手內部事務,在文化上侵入一切通訊部門。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就會導致我們的個性、我們的語言和我們自己的文化在短期內喪失。領導階層對改善人民的文化沒有興趣,因為對無知和貧窮的人更容易進行統治。用虛假的許諾或安排一個工作就可以收買他們的心。窮人在國外受教育,在那里掌握常常用來強制推行強國文化的管理藝術理論,以換取個人的俸祿。
缺乏有能力的教師和知識分子的惰性,造成了反文化傾向在一切社會階層的蔓延。只要觀察一下年輕一代的行為和他們使用的語言就夠了,在他們身上,社會最底層的人表現和使用的語言非常明顯。
在哥倫比亞,沒有一個階層幫助生活困難的作家和詩人。他們雖然很優秀,卻從來不能夠出售自己的作品,他們只能把作品讓給大出版社,以微不足道的價格推銷。如果回顧一下歷史,我們就不能不承認,重要作家和詩人必須離開本國——常常是流亡,才能賣掉自己的作品,贏得聲譽。
面對文化危機,我們哥倫比亞人必須采取明確的態度;這種態度既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人的態度,也不是認為文化會自行完結的人的態度。對一些人來說,文化危機問題并不存在,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個問題會自己解決。我們大家都應該思考能為哥倫比亞和這個上帝賜給我們居住的如此美麗的國家的文化做點什么。
一個缺乏文化的民族是野蠻的民族,它會遭到被另一個更強大的民族滅絕和統治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