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本期話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個精彩的文化運動: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飛速增長,鄉村人口紛紛進入都市,這對傳統的手工藝品生產和傳統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造鄉運動”應運而生。“造鄉運動”以一些村莊作試點,由當地居民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建立民藝村,一村一品。你可以在這些村里看到箍桶、竹編、織布、打草鞋、制陶的民間藝人,一邊制作,一邊授“徒”,游客可以參與制作。這場運動使村民們不離鄉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重溫這場運動,我們不難看到它帶來的極大好處:在最根本利益不受破壞的前提下,既保護了文化,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從某個角度說,文化更像是一種生存方式,脫離不開人類的生活根基。一種文化的存活與延續,離不開社會體系的每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里所提出的本土精神,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提倡本土精神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要尋找到適時發展的路。在強化自身文化特色中,鞏固、發展本土文化,并應用到現代手工的實踐中。
本期,我們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期待在他們的發展歷程中得到啟示,讓這條求索之路得到明示。也期待在求索的途中,能匯入更多的自覺力量。
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