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絢兮
在中國文化耳濡目染的滋養下,民間智慧、傳統古物,被現代設計師重新發現和定義,讓我們既熟悉,又新鮮。王楊的設計作品就是這樣,典型的“西方時尚奢華外表下的東方精神。”呈現出一種將中國傳統元素內化于西方時尚形態中的多元文化特征。
近年來,這種設計手法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很多海外工作學習歸來的設計師作品中。從王楊身上,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些青年設計師在經歷了“出離”與“復歸”的過程后,以“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的立場,對當代中國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原創設計做出的思考和應對,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重新定位。

一只澄亮的黃銅熱水瓶,以一種遺世孤傲的姿態站立,瓶身的雙喜圖案訴說著耐人尋味。全黃銅打造的椅子分外沉重的寂靜在燈光下,白描牡丹的椅背似火焰般妖嬈……王楊的作品極具震撼的奪人眼球,同時又斂藏著一股幽默與中國式的大氣美感,包涵對美與精致的追求,以及迷離纏繞的情緒。
文化是潛移默化
王楊生長在一個有著開明氛圍和藝術氣息的家庭中,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比如給本子、盒子包上好看的紙,在上面畫東西,給娃娃做衣服什么的。她甚至還把鐘的指針拆下來,換上自己設計的底板。直到長大她也還樂此不疲。2006年從德國歸來,王楊再次找了兒時孜孜不倦的樂趣所在,創辦了“松果設計”,一個追求小而精的設計公司,并創立了家居品牌“Yaang”,致力于原創金屬家具設計。
赴德國之前,王楊曾在中國美院系統地學習了8年繪畫。在德國,王楊接觸到西方最具活力的設計,開始思考東西方的差異。王楊明白中國傳統繪畫是自己的根源,結合中國元素,王楊找尋到了屬于“Yaang”的品牌風格。將普通的熱水瓶打造成黃銅藝術品是第一步,那把以白描牡丹圖案為背面的椅子,再到那面金光璀璨的屏風,每一件都是藝術的,傳統的,奢華的。
來自王楊名字里的yang,A往往代表最好的,多一個A就是希望好上加好。這個品牌是跟一家工廠合作,對方比較看好家居市場,愿意在完全不干涉設計的前提下提供產業支持。

運用黃銅鏤空圖案
無論小的擺設和器具,還是大件的家具,王楊總是偏愛黃銅材料。它沉厚、奪目,有一種歲月感及時光輪回的光影感。為了減少黃銅的沉重視覺,王楊運用了鏤空的手法,營造出輕透靈動的效果。
“我很喜歡有視覺沖擊力的東西,也希望東西能夠耐看。”那妖嬈的白描花卉圖案、古代的水紋、文人畫師筆下的清朗竹枝,王楊把含蓄與張揚統一在“Yaang”的設計中。
除了在圖形中注入現代奢華,王楊更是期待通過圖形來表達當代人的幽默、智慧及思考。熱水瓶和燭臺上的雙喜圖案演繹,是喜慶的象征抑或是字形的妙用,王楊從不否認也并不解答。這是想象空間的延伸。更或許,它的意義無限可能。
靈感來自傳統藝術
從東到西,再從西到東,王楊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精神性的東西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原來學習和工作都是圍繞著國畫,每天都接觸這些就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等到了西方以后,每天接觸的是另外一種文化,再回過頭來,你會突然發現中國傳統有一些精神方面的東西非常好,我很希望重新把他們挖掘出來。”王楊很慶幸自己當年在水墨丹青中沉浸了那么長時間,“學了國畫其實對我現在做設計非常有幫助。起碼我能理解很多比較深的傳統的東西,而不是很膚淺地、很表面地去運用。現在也都特別流行把中國傳統跟什么什么結合,但有很多就比較淺,完全是為了結合而結合。我希望我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比較深層次的精神性的意蘊,而不是很表面很形式化的東西。”王楊仍然希望一年中能有一兩個月去國外待著,“我覺得還是需要不停去看、去思考,不然就會麻木。”
在當前中國設計行業中走原創道路還是要面臨不少困難。王楊開始意識到,很多人不愿意做原創,也是無奈之舉。累歸累,王楊覺得還是得堅持。“一個人堅持是沒有用的,如果很多人能一起堅持,將來會越來越好!”王楊對于未來如此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