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木
第四部分
言論
在機械化和流水線盛行的年代,手工制造的東西因為內涵豐富格外能打動人心,就像日本民藝家柳宗悅所說:“如果工藝是貧弱的,生活也將隨之空虛。”那么在當下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如何讓這些優質的手工藝良性發展,如何才能讓手工產業長遠發展?值得每個系心手工業發展人去思索。
我們尋找著那些可以讓現代手工藝豐潤的養分,而它們并不遙遠。只有具備豐厚文化內涵的支撐,手工藝才有可能繁榮,膚淺的東西,很容易被人遺忘。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能傳承久遠的物品大致有這樣兩個條件:一是本身具有長久的實用價值,比如金銀飾品,既是財富的象征,也是耐用品,可以子子孫孫傳下去;二是具有文明色彩,比如古巴哈瓦那的手工雪茄,法國手工釀制的葡萄酒,英國手工打造的勞斯萊斯,美國的斯坦威鋼琴……
只有這些帶有強烈文化色彩的精妙璀璨之作、這些歷史悠遠的手工藝品,能夠讓人神往。消費它們,既是消費品位,也是回味歷史,這是工業量產的產品難以企及的。我們說文明是手工藝的根,也正基于此。
手工藝的發展需要從人文歷史中尋找養料,尋找需求的來源和生存的理由。當我們羨慕歐美國家精美的手工藝品,贊嘆其完整的手工產業鏈時,更要看到,歐美國家的手工業歷史是連續的、發展的。比如,佛羅倫薩的玻璃制品的發展,與意大利乃至全歐洲上層社會的穩定需求離不開,同時,貴族消費群體的苛求也促使手工藝人在工藝上不斷創新、精益求精,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我們擁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在手工藝傳承上卻不斷出現斷層。歷史上不停的破壞和顛覆,很多優秀手工藝已很難重現其神韻。這種巨大的落差,常常讓手工從業者深深的失落。
手工產業可謂是最具地域色彩和人文色彩的產業,其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歷史性,一是本土性。手工藝品的市場需求往往以文化的影響力為邊界。好比北方過年吃餃子而南方過年吃湯圓,這種強烈的地域性特征使得某種手工藝品的需求只能在某一個范圍之內,一旦超出這個范圍,這種需求就不敏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手工藝品邁向全國以及全球市場處處碰壁的原因。其包含的文化分量不夠以及相互缺乏影響力,導致了對手工藝品的不認同。
要想重振手工藝術、手工產業的輝煌,只能從本土文明著手。這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創造力的來源,也是生存的根本。
從某種程度而言,手工藝品的需求,也是一種人文需求。手工藝品本身承載的人文分量,決定了其市場價值和價格。放眼全球手工產業,不論是歐美的玻璃制品、瓷器、銀器、汽車,還是古巴的雪茄,其歷史的連續性和本土特色都表現得很明顯。手工藝品是民俗風情以及人文歷史的一面鏡子,沒有本土特色,再漂亮的工藝品,也不過是手工做的產品而已。
目前手工產業的發展中,普遍存在技巧有余、人文傳承不足的問題。很多手工藝品可以做得很漂亮,但是缺乏深度的精神力量,打動不了消費者的心。
我們可以將手工產品簡單分成兩種,一種是滿足生活需求的,一種是帶有一定藝術價值滿足心理需求的。前者沒有什么技術和人文含量,后者則帶有文化傳承的特征,每一年的細微的變化,都是當年文化流行元素變化的表現。這一點我們在很多歐洲的手工藝品上可以看到,在基本元素不變的情況下,加入了不少當年時尚的元素在里面。這種文化的品位,也代表了生活的品位。
真正要做好手工藝品,文明的積累是必須的。膚淺的東西,很容易被人遺忘。只有當我們從本土的悠久人文歷史出發,汲取本土的人文精華,將手工產業的長遠發展與文化根基相結合,繁榮之路才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