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隅
吉勝久,59歲,政府官員,資深紙模藝術愛好者,現居北京。
卷云飛檐的岳陽樓,壯觀典雅的祈年殿,古樸滄桑的永定門城樓,秀麗多姿的故宮角樓,現代時尚的鳥巢和水立方,韻味無窮的老火車頭,玲瓏可愛的小提琴……一件件作品潔白如玉,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遠遠望去,不禁讓人驚嘆:“是象牙,還是漢白玉雕刻的?”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它們竟然都是用板紙制作的!

不“紙”如此
從一張普通的白紙,變身為一件讓人嘆為觀止的精美藝術品,除了心靈跟手巧缺一不可之外,更重要的是源于吉勝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古建筑是中華民族建筑史上的瑰寶,而把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這些燦爛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多好、多有趣的事。”提起自己的這些寶貝,他如數家珍,就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珍視,眼睛里滿是興奮。
這是吉勝久多年來的一個愿望。中國擁有諸多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古建筑古韻濃厚,瑰麗多姿,以這些建筑為原型制作的工藝品不少,有金屬的、玉石的、樹脂的等,也有紙制的,但這些紙制品一般都制作簡單,特別是細微處基本都采用印制圖案然后剪貼的辦法,所以顯得粗糙,立體效果不佳。
吉勝久想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制作出一種完全立體的紙制模型,既要環保又要保持民族風格。然而要想把平面的板紙制作成立體的模型又談何容易。古建筑造型復雜,形狀繁多,而板紙的可塑性很小,只能依據其特點采取巧妙的辦法來表現,所以每制作一件作品乃至一個部件都是一個反復斟酌、試驗的創新過程。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他終于制作出這些獨樹一幟的紙制藝術品。
讓紙站起來的藝術
“這就像建筑師用磚搭建成瑰麗多姿的建筑一樣,所不同的只是,材料變成了可塑性更柔軟的紙。”吉勝久笑著說。

而從古建筑開始,隨著對紙模研究的深入,吉勝久的創作不再局限一隅,開始嘗試用紙來制作火車頭、小提琴等藝術品,以及鳥巢、水立方這樣很有特點的現代建筑。
所有的藝術都是方法和創意的完美結合,吉勝久做紙模也不例外。在幾年來的實踐中,研究整理的各種資料堆成了厚厚的一摞,讓他也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讓紙站起來的訣竅。
首先是要放縮適度。制作模型不能完全按照實際比例,要堅持“小放大,大縮小”的原則。比如,祈年殿與漢白玉圍欄的實際比例差距很大,如果機械照搬做出的模型就會像一個靶心很難看;而采取廣角鏡頭拍攝的視覺效果,縮小圍欄比例去做,就會顯出祈年殿的宏偉壯觀。
其次要繁簡得當。比如祈年殿、岳陽樓的頂部瓦楞必須采取“工筆”手法,一根一根粘勻才能顯出古建筑精細的效果,而檐下的斗拱、椽頭則采取“寫意”的手法,用紙的折疊凹凸變化來表現其基本形態就恰到好處了。這好比齊白石的畫,昆蟲精細,藤蘿粗放。
還有就是要從上至下。蓋房子必須從地基開始往上蓋,而做模型則要從上往下制作。因為古建筑一般都是底大頂小,先把頂部做好,然后逐步往下延伸擴展做起來才好把握尺寸、角度、平衡,“好比書法,從上入筆才好掌握字的間架、結構,寫出來的字才工整、好看。”
“凡是美的東西,都可以想辦法用紙來表現。”在吉勝久的眼里,紙就是美的載體。他十分享受設計和制作紙模的過程。在他看來,采取巧妙的方法,研究設計出各種不同的作品,再平心靜氣地用一雙巧手將它實現,這既是充滿樂趣的挑戰,又能帶來極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