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月
剛走出伊斯坦布爾機場,就收到接機的朋友遞上來的小玩意兒——藍白相間的橢圓玻璃,最中心還嵌著顆“眼球”似的黑色小玻璃,好像一只動人的藍色眼睛,如天空一樣湛藍,沒有一絲朦朧。
朋友說,這就是世界聞名的“土耳其藍眼睛”,是土耳其廣泛流傳的一種文化,也是土耳其人最喜愛的護身符和吉祥物。

善良的精神寄托
土耳其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長著一雙邪惡之眼的女巫,無論是人還是物,只要被她的眼睛盯上,都立刻會變成石頭。后來,人們把女巫壓在地底的石柱下,挖出她的雙眼,制成大大小小的掛件,用來辟邪。
這些掛件在土耳其語中被叫做“Nazar boncu?u”,也叫“惡魔之眼”、“辟邪珠”或者“藍眼睛”。當地人相信,被邪惡之神盯上就會有厄運上身,于是他們隨時帶著模仿惡魔之眼的藍色眼狀護身符,用以吸引邪惡之神的注意,逃避厄運。
護身符的材質很普通,多數是由普通玻璃制作的。因為土耳其人深信,當惡魔上身,便會受到“惡魔之眼”的沖擊,只要玻璃破碎,便可化解厄運,因此不需要太珍貴的材質。而為什么會選擇藍色,只因土耳其四面環海,當地人對像海水一樣純凈的顏色有種莫名的偏好。
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藍眼睛”能辟邪的觀念至今仍非常盛行。為了祈禱自己的生活幸福美好,當地人在自家門口的樹上掛上數不清的“藍眼睛”,微風輕拂,“藍眼睛”在風中搖擺,寄托著美好愿望,傳達著深深祝福。
探秘藍眼睛的制作

“藍眼睛”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那時候的藍眼睛,一般用粘土做成球,再染上色,后來,改用瓷做。再后來,才開始使用玻璃制作。安納托利亞擁有3000年的玻璃制造工藝,最初伊茲密爾和博德魯姆兩地都有很多人制作“藍眼睛”,而今只有在伊茲密爾和博德魯姆附近小村子的幾個作坊里有人從事這種傳統工藝。
“藍眼睛”是在磚窯里燒制而成。磚窯分為三部分:“塔瓦”是熔化玻璃的;“卡帕克”用來燒含松脂的木頭,起加熱磚窯的作用;“卡瓦拉”專門冷卻制作完成后的“藍眼睛”。每個窯開有兩三個小洞,用于提取玻璃熔漿。每個工匠負責一個洞口,他們從不聊天,只是專注地盯著窯子里的火。等到一定的火候時,他們會用一根長50~60厘米的鐵棍從“塔瓦”中取出一定量的玻璃熔漿,放在較寬的鐵板上,然后用長30~40厘米的鋼棒拍打,等到差不多定型后,再用一根細鋼棍往定型后的玻璃塊上加入黑色的“眼球”。這樣,一個“藍眼睛”便做好了。
土耳其的一位老工匠說,他還在小學的時候,就跟著哥哥當學徒,到現在已經在磚窯里工作幾十年了。雖然制作工藝原始,鐵棍就是他們唯一的工具,但對他而言,“藍眼睛”就是一項玻璃藝術,每一顆都是他們用心打造的藝術品。
風靡世界的時尚文化
這真是一個藍眼睛的天堂,無論走到哪里,都能邂逅一雙雙微笑的藍眼睛。婚禮、葬禮等重大的儀式要懸掛“藍眼睛”;大大小小的建筑物里會懸掛“藍眼睛”;汽車、商店里、飛機上會掛著“藍眼睛”;衣服、鞋子、茶杯上印著“藍眼睛”;甚至一低頭,連馬路上都鑲嵌著“藍眼睛”,這些大大的藍眼睛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你,就像土耳其人民的眼睛一樣,善良、友好。
“藍眼睛”作為一種文化標志,被世世代代地傳承下來。連新生的嬰兒,一落地便會戴上“藍眼睛”手鐲。到土耳其旅游的人們,也都認為“藍眼睛”是最有紀念意義的禮品。于是,精明的商人們對“藍眼睛”進行各種加工和設計,讓它從單純的辟邪之物逐漸衍生成造型獨特的時尚首飾,比如加工成精美的項鏈、手鐲、耳環、戒指、胸針、頭花、鑰匙扣之類。
同時,“藍眼睛”的顏色不再限于藍色,紅色、黃色、綠色的“眼睛”隨著人們的需要應運而生;“藍眼睛”的材質也不再局限于玻璃,鑲金的、鑲銀的、皮革的、水晶的、木頭的,甚至用織物編織而成的都有,人們可以根據顏色和款式來挑選自己喜歡的“藍眼睛”。
在土耳其的集市里,賣得最多的就是“藍眼睛”裝飾品。普通的玻璃“藍眼睛”只需幾美元,而制作精美、工藝復雜的則要二三十美元才能買到。
如今,“藍眼睛”產品已出口60多個國家,“藍眼睛”飾品也逐漸成為一種風靡世界的時尚文化。一些國際流行品牌,如倫敦之約、阿迪達斯等,在他們的時尚產品中也紛紛采用了土耳其“藍眼睛”的設計理念。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安納托利亞“藍眼睛”的樸實愿望正在慢慢實現。
圖說:
掛滿“藍眼睛”的幸運樹。
充滿神秘色彩的藍眼睛,是最能代表土耳其當地文化的圖騰,也是土耳其最著名的旅游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