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畝文
在學完周長后,練習冊上有一道這樣的題:

小姝兩空都填上了46,應該是對的,可老師在改作業的時候,給第二空打了個大大的“?”。小姝不明白為什么,便去問老師。
老師再看題目時,說:“是老師改錯了,原來,我被圖形騙了。”“老師被圖形騙了?”小姝覺得很納悶。老師說:“上下兩個圖形從高度上來說畫成了一樣的,我的潛意識馬上把第一個圖形轉化成一個長11米、寬12米的長方形,而誤認為第二個圖形轉化成一個這樣大的長方形后還多了兩個2米。進而,我認為第二個圖形的周長是50米。”
“原來老師的‘誤判也是事出有因啊!”小姝正這樣想著,老師拿出一張草稿紙,給小姝畫了下面這個圖形,讓她看看該怎么算。

小姝再一次將每條邊相加,算出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46米。老師肯定了小姝的做法,又像變魔術一樣,把第一個圖形變成下面的樣子,幫小姝分析變形后圖形的周長沒有發生變化。小姝馬上意識到只要算出此長方形的周長就算出了第一個圖形的周長,(11+12)×2=46(米),比逐條邊相加快多了。

變一變就容易算多了,小姝很感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她把第二個圖形中向下凹的部分往上一拉,變成了下面的樣子。

“哦,這不是和原來的第一個圖形一樣了嗎?”小姝恍然大悟,第二個圖形的周長也是46米,這樣一變,用不著算就知道了。
老師不慌不忙地將原來第二個圖形的10米改成了12米,變成了下面的樣子,要小姝再算出兩個圖形的周長。

這次小姝非常謹慎,她發現了第二個圖形的周長比第一個圖形的大了兩個2米,應為5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