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鐺

鄭劍夫大師從事根雕創作已近40個春秋,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浙派根雕體系。作為浙派根雕的領軍人物,他引領了中國根雕的發展。在根雕創作上,鄭劍夫不僅慧眼識珠,能從紛亂繁雜的殘枝枯根中找出富有神韻的材質,而且雕功高超,刻畫人物形神兼備。他巧妙地把人工雕琢的“精”與天然材質的“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氣韻相通的境界,創作出一件件高品位的根雕作品,閃光于繽紛的藝海之林。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鄭劍夫拓寬根雕的范疇,把古沉木、檀香、坡壘、黃花梨等納入自己的雕刻對象,并稱之為“奇根”,使根雕視野更為寬廣。
形形式式的奇異根木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曲折,多少顛離,它的質地、紋理、色澤、結構都稱得上是一種珍奇瑰麗之根,而且每件奇根均各具特色,均是孤品,讓人在鑒賞中獲得感悟,因此,收集奇根的本身就是一種尋覓美的過程,而雕刻施藝更是一種創造。鄭劍夫找到合適的奇根后,并不急于動刀,而是反復觀察,認真琢磨。他認為展示奇根的自然美感是第一要素,然后才是展示自己的刀藝。
從1992年開始,鄭劍夫從單個的奇根雕向“組合”型邁步,先后創作了系列作品《十八羅漢》《金陵十二釵》《諸子系列》等,頻頻獲得國家級大獎,引起了收藏界的矚目。
從1998年秋天開始,鄭劍夫把目光瞄向了氣勢恢弘、個性鮮明的水滸英雄人物,決定以奇根雕刻的形式再現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的風采。
創作奇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將》的難度很大,《水滸》是中國古典名著,故事情節家喻戶曉,個中人物耳熟能詳,而一百零八將的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各異,稍一不慎,人們便會挑出毛病。
從小聽慣《水滸》說書的鄭劍夫反復觀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碟片,又研讀《水滸傳》原著。他認為創作《梁山一百零八將》最主要的是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宋代的民俗風情,從中要貫穿一股“風風火火闖九州”的英雄豪氣。不僅要創作好一百零八將中的武松、魯智深、林沖、李逵等主要人物形象,也要刻畫好時遷、朱貴、蕭讓、宋清等富有特色的次要人物形象。因為一百零八將中的人物是以一個個同樣高大的奇根雕刻組合起來的,倘若其中一個形象塑造不好,便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因此,鄭劍夫對每個人物的創作都不含糊。
選材是創作梁山一百零八將的第一要素。根雕的選材與木雕不同,木雕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雕琢,根雕卻要因人選材,需要用美的眼光去尋覓,去發現。
鄭劍夫選材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依照人物的個性和身份去選擇。如黑旋風李逵,這個人物粗獷魯莽,卻又耿直忠勇,帶有一種野味。鄭劍夫挑選了幾十個根料都不理想,最后選中了一塊深埋在水中達千年之久的深黑色古沉木才滿意。又如一丈青扈三娘,體態婀娜,英武嬌美,原是扈家莊得寵的小姐,入伙梁山后仍是一位美女。要創作這樣一位人物,鄭劍夫決定選擇珍貴的印度檀香木,這種木材紋理細膩,肌理流暢,透出一股香味,極其昂貴。另一種選材方法是無目的地在樹山根海中探覓,看是否有合適的材料符合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的人物創作。如創作鼓上蚤時遷的材料便是從樹山根海中脫穎而出的,這是一塊巖桑,產地在云南,其價值不亞于名貴木材。朱富的材料是水楊柳,表現笑面虎亦是物盡其用的好料。
完成《梁山一百零八將》系列人物雕刻,鄭劍夫選擇采用了檀香木、紫檀木、花梨木、古沉木、香柏木、櫸木、梅樹樁、榧木及柞木等50余種奇根,產地來自浙江、福建、海南、云南、臺灣、甘肅、廣西以及國外的印度、越南、緬甸等。他邊選材,邊創作,原定在2001年完工向千年新世紀獻禮的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將》,結果到2004年才完工,歷時六年之久,足見其創作的認真和艱辛。

形象刻畫又是根雕的一大難關,鄭劍夫對一百零八將的每個人物進行了梳理,圍繞“風風火火闖九州”的主題,羅列出人物最有閃光點的瞬間進行刻畫。他懂得,要使作品中的人物活起來,首先要使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心中活起來,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隨時隨地可以呼之欲出,召之即來。
行者武松是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的重要一員,應該突出這個人物的英雄氣概。鄭劍夫為武松這個人物構思了不少形象,有勇打猛虎的,有擒拿西門慶的,也有醉打蔣門神的,最終他選擇了武松大鬧飛云浦、砸碎手中木枷、一一殺絕暗害他解差的形象。為能更好地顯示武松嫉惡如仇、敢打敢拼的氣勢和膽魄,鄭劍夫選用了一塊有硬度的海南古沉木,為能讓武松的形象在自己的心目中更為鮮活,他反復看了《水滸》中《武松大鬧飛云浦》的電視碟片,再依照木材的自然形態進行構思。一天夜里坐在被窩里再次看了這幾組鏡頭后,創作欲望一下子涌了上來,他披衣而起,來到工作室,拿起鑿子便在古沉木上敲打起來,不到兩個小時武松的形象便出來了。第二天天一亮,他又匆匆起床進行修整,這件作品經過幾天的努力,便獲得了成功。你看,武松砸碎了頸上的木枷,揮起了右手,攥緊了拳頭,他劍眉揚起,雙眼噴火,其氣吞萬里的氣勢正滾滾而來。
創作花和尚魯智深,鄭劍夫考慮的時間最長。最后,他一反常態,選擇了魯智深未出家前的提轄形象。鄭劍夫認為,魯提轄為救金老漢父女,仗義拳打鎮關西,更能體現魯提轄的英雄本色。為能刻劃好這個形象,他反復閱讀原著,不僅體味他“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絡腮胡須”的外形,更刻畫他嫉惡如仇,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本色。
鄭劍夫在創作“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好漢形象時,十分注重人物頭部的神態刻畫,并以此來展開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他部位則一刀不奏地保留了自然的根材紋理,使原材料中那些固有的樹根紋理、疤痕、樹癭及扭曲的形態,轉化演繹為人物的衣衫、帽子、發髻、兵器及動作,力求天然成趣,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粗細并存、形神兼備”的美學效果。如豹子頭林沖,鄭劍夫擷取了林沖雪夜上梁山的情景,并選擇相應的根材來進行創作。這是一塊櫸木殘根,從林沖弓腰前傾的身姿,扛在肩上朝前伸出的花槍,飄揚起來的棉大衣以及嵌在堅毅莊重臉色上的那雙瞇起而又明亮的眼睛上,明顯地讓人感覺到林沖正迎著風雪在奮勇地負重前進。
系列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將》由108個人物組成,從統領全軍的呼保義宋江到行文走檄的圣手書生蕭讓、執掌醫務的神醫安道全,都精心地刻畫。每個人物的高度在45厘米左右,抽象中蘊含具象,腐朽處展現活力,氣勢恢弘,氣象萬千。這是中國第一件反映梁山一百零八將的根雕杰作,把中國根雕藝術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北京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對這件作品作了“不但是精品,而且是極品”的評價。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名譽會長李鐵映也給予高度的贊賞,還與鄭劍夫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