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臉譜、川劇變臉,真是美不勝收;生旦凈丑,唱念做打,讓人拍案叫絕。中國的戲曲博大精深,魅力獨特,吸引著一代代人,也滋養著一代代人。多少好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在聚光燈下上演,在田間地頭上演,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世世傳承,生生不息。
鄉韻自多情
王洪應
河南,是一塊戲曲浸潤的厚土,戲已經融進了人們的生存狀態。鄉親們熱愛戲,居家過日子,想哭想樂就一定要看戲。戲,是他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鄉親們要找到看戲的理由很容易。逢年過節,趕會趕場,慶祝豐收,翻蓋新房,婚喪嫁娶,都會搭臺唱戲。聽說哪個村子“玩戲”,周圍一些村莊的人也像過節一樣,紛紛不請自到,早早去爭取占個好位兒。看得清楚,聽得真切,過癮。戲演完了,曲終人不散,有的人還非要到后臺看看自己喜歡的角兒。
有些戲迷,每年農閑的臘月、正月、二月,都要張羅著請各地有名的戲班到本地來唱戲。戲有了名,角兒一出名,人就“拿堂”。有時那張羅家兒不僅白掏力,還得往里賠本,為請一臺好戲不知要跑多少趟,賠笑臉說好話送錢物,把好戲角兒請來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鄉排排場場唱起大戲,父老鄉親美美地聽戲看戲,請戲的人心里別提多得勁兒了!
戲曲滋潤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們的道德水準。在音樂、舞蹈不發達的地區,在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要充實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辦法呢?那就是唱戲。平時,田間地頭、鍋臺邊、豬圈旁,常有人或輕吟淺唱,或放聲高吼,那聲音或婉轉或豪放,或悲慘或明亮,都直接地、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人們的情感和心聲。
社會大舞臺,人生一臺戲。有誰知曉,浩如煙海的劇目唱出了多少波瀾壯闊,表達了多少情意綿綿,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來,鄉親們在戲曲的芳香里沉醉著。在戲里,他們認識了楊家將,結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戲……正是這戲曲瓊漿的滋養,使父老鄉親質樸善良,愛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唱戲,唱跑了A,唱來了B,激發了c,喚起了D。一個臺灣老兵講,他大半輩子沒學會哭,可是近來一聽豫劇就掉淚,光想哭,想娘。在美國,我遇到了一個已經是上流社會人物的河南老鄉,他鄭重地托我辦一件事——把家鄉戲的錄音帶寄一些來。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甚至還給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細細看他時,發現他的眼里分明有淚花在閃……
鄉親鄉韻自多情。廣袤的中原大地,不僅能夠長出金色的小麥和稻谷,而且也長成了豫劇、曲劇和越調。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到遙遠的故鄉。故鄉情,親人愛,親和力,凝聚力。都在戲里……
(摘編自《鄉土文化》)
中國皮影戲
易樹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中國皮影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一日,術士李少翁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于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武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這個被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表演皮影戲要先制作皮人。制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狀,再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頭、四肢、軀干等部位各自獨立,又用線連成一體,分別以連杠由演員操縱,令其活動。
皮人涂有各種顏色,以表現人物的善惡美丑。繪畫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的發飾及衣飾多以鳳、花、草、云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云等紋樣。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戲表演時,由三五個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和弦樂。表演民間神話、武打、古代故事時,人物可以騰云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觀眾喜愛。皮影戲在宋代便已極為盛行,到了明代,北京一帶的皮影戲班已達到四五十家。
皮影戲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
公元13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后來皮影戲被隨軍帶到了波斯、土耳其等國。之后,皮影戲又在東南亞各國流傳開來。中國皮影戲于18世紀中葉傳到了歐洲。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它帶回法國,并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后經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皮影戲為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摘編自《中學生閱讀》)
[比較閱讀]
主題比較。兩文的主題很相似,都選取了富于中國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兩位作者分別通過對河南戲曲和川北皮影戲的描摹和說明,讓我們感受到河南戲曲對當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滋養,也讓我們了解了中國皮影戲為世界藝壇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文體比較。兩文體裁不同,文一是一篇抒情散文,重在抒寫鄉韻鄉情;文二是一篇說明文,重在說明皮影戲的起源、發展、制作、表演等內容。不同的文體,使兩文收到了不同的表達效果。
結構比較。由于文體不同,兩文結構也呈現出很大的不同。文一以對河南戲曲的深摯情感為線索,以“熱愛戲”開篇,以“鄉韻自多情”收筆,首尾呼應,意蘊深遠;文二則以介紹皮影戲的特點與獨特貢獻為主線,從皮影戲的定義說起,以皮影戲的貢獻收束,對皮影戲的說明由淺入深,層次清晰。
語言比較。文一多運用排比、對偶、比喻、設問等修辭手法,句式整散結合,語言雋永而富有親和力,于敘述中浸透著作者的深情,富有美感;文二多運用下定義、列數字、作詮釋、分類別、摹狀貌等說明方法,語言準確生動,簡明易懂,雖是說明性語言卻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總之,兩文雖表現形式不同。但都帶讀者走進了中國這座充滿獨特魅力的戲曲大舞臺。這里有可愛的鄉親,有多情的鄉韻,更有濃濃的鄉情。
[閱讀訓練]
1、如果將“歡愉”、“濃濃鄉情”、“善良正直”、“憂愁”4個詞分別填入文一第六自然段的空缺處,該怎樣安排?
2、為什么說“社會大舞臺,人生一臺戲”?
3、以下各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①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②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
③皮影戲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最早傳人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
4、文二為什么要講述漢武帝的愛情故事?
5、兩文都提到了“善惡美丑”,含義有何不同?
6、比較兩文,有哪些方面皮影戲做到了,而河南戲曲卻難以做到?
[參考答案]
1、A憂愁;B歡愉;c善良正直;D濃濃鄉情。
2、正是戲曲瓊漿的滋養,才使父老鄉親們質樸善良,愛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3、①下定義;②列數字;③作詮釋。
4、借以說明中國皮影戲有著悠久的歷史,說明皮影戲最早的淵源;增強文章的文學性、趣味性。
5、文一中的“善惡美丑”,是指父老鄉親追求的真善美和鞭笞的假惡丑;文二中的“善惡美丑”,指的是戲曲中人物品性的“善惡美丑”。
6、皮影戲表演時,由三五個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和弦樂。表演民間神話、武打、古代故事時,人物可以騰云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這是皮影戲的獨到之處,是其他戲劇包括河南戲曲都難以做到的。
(指導教師/孟繁新)
編輯/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