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鄆城縣歷史悠久,是個千年古縣。它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它是水滸故事的發源地——“水滸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如今的鄆城人民還保持著先輩們敢想敢干的傳統,由鴨糞挖掘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說到由鴨糞引發的商機,還必須先提到一個人。此人就是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潘渡鎮的高磊。2003年,高磊在高園村租了12.33公頃荒地種起了速生楊,租期為18年。在種植速生楊的過程中,高磊發現給地施化肥的成本很高。為降低種植楊樹的成本,他打聽到用鴨糞代替化肥既節約成本。樹又長得快,于是就找到了潘渡鎮的肉鴨養殖戶李永佩,購買鴨糞。
李永佩是一個集肉鴨孵化、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企業老板。高磊在考察他的養殖場時發現,養殖場周圍都栽上了林木,而自己就有一大片現成的林木,為何不按照李永佩的模式在自己的樹林下建設鴨棚養鴨呢?高磊迅速將自己的這個想法與李永佩商量,由李永佩提供鴨苗、飼料,并回收養大的肉鴨。自己負責在樹林下建造鴨棚養鴨。一心想擴大規模的李永佩也覺得這是個雙贏的辦法,也就與高磊簽訂了購銷合同。
李永佩給高磊提供的鴨苗品種為大型肉鴨櫻桃谷SM3。賺錢心切的高磊一次性就投資37萬元在林下建了10個大棚。以每只6元的價格購進了4萬只鴨苗。經過42天的精心飼養,鴨子平均重達3公斤,高磊以每公斤7.7元的價格賣給了李永佩,除去成本,平均每只鴨子賺了2元錢。這一年,高磊共出欄了5批鴨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建設鴨棚的成本。
嘗到甜頭的高磊,不僅靠養鴨子賺了一筆錢,還免費得到了鴨糞,育肥了林地,光肥料他一年就省下好幾萬元。由于資金有限。高磊還有10多公頃的林地沒有開發,于是他動員同村人在他的林地上養鴨。租錢一分不要,只要把鴨糞給他就行。村民看到林下養鴨的效益不錯,也就紛紛在高磊的林地上搭起了養殖棚。現在鴨糞不僅完全夠用。而且多余的鴨糞還以每立方米70元的價格賣給了其他種植林木的農戶。(紅星電子音像出版社供稿)(以上內容的DVD光盤我刊讀者服務部有售。)
點評:高磊因聽說鴨糞育樹節約成本且樹長得快而硬打硬撞養起了肉鴨。現在的高磊可以說是養鴨戶中經濟效益最好的種樹戶、種樹戶中經濟效益最好的養鴨戶。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我們在搞種植和養殖時要注意短期收益項目與中長期收益項目相結合,加快資金的流轉,降低綜合成本。就像我們廣大的果樹種植戶,其種植果樹在頭一兩年根本沒有什么收益,如果在果園里配套散養雞、鴨等畜禽,不僅可以增加果園的收入,養大的畜牧產品也迎合現代大眾喜歡吃帶“土”味的嗜好。果園豐收時,再舉辦個城里人鄉村游等活動,既可以使游客游園品果。還能使其一飽“土”味,相信這樣的收益一定不錯。由于我國人多地少,基本的國情決定我們的農業不可能像歐美發達國家一樣發展規模農業,在傳統的單項種植和養殖項目受限于規模太小時,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是我們廣大農民必須考慮的。“精品農莊”或許是以后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