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曉
對好企業而言,最致命的,往往不是規模,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機制,也不是資金,而是寅吃卯糧的過度發展怪圈!
冬天是思考的季節。
冬天里新的故事層出不窮。最近,與朋友討論最多的是瀕于破產的通用汽車。試問:如果連通用都會一朝瀕于破產,世上還有哪家企業敢自夸能長命百歲?基業長青是所有偉大企業的夢想。然而,這太難了!
通用之危顛覆了一切
企業靠什么長青?曾幾何時,中國人的答案是規模,以為規模大即代表安全,代表企業能抗摔打,從而實現長期發展。無獨有偶,韓國企業也曾經瘋狂地追求過規模,并流行著“大馬不死”的神話。然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最大的30個財閥有15個倒閉就是一個反證;現在的通用以及已經倒掉的雷曼兄弟、貝爾斯登也是反證。
如果大不行,那么強呢?許多企業家認為,技術先進比規模大更重要。近年來,中國企業開始崇拜技術,尤其是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口號提出后,對技術創新的追求開始成為新的主流。創新也因此成為上自國家下自許多企業的重要戰略。
當然,還有人并不認同“大”和“強”就足以讓一個企業長期持續。制度至上論者就認為:如果沒有先進的制度,則一切無從談起。制度創新不僅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此外,還有人認為企業要想長青,最重要的是人才。這一點,在中國也非常流行,其道理似乎連小偷都知道——《天下無賊》中就宣告: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然而,通用的命運讓以上所有對企業生存的智慧思考,都顯得非常蒼白。通用沒有規模嗎?錯!通用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通用沒有技術?錯!汽車是所有頂尖工業技術的匯合體,而通用的技術是上乘的。是通用缺乏好的管理和制度嗎?錯!如果通用是因為管理和制度不先進而垮臺,那么中國所有的公司也許都應該倒閉。通用沒有優秀的人才?還是錯!作為國際頂級大公司,通用人才濟濟,其人才的儲備足以令所有中國公司汗顏。
但事實就是,盡管通用規模超大、技術一流、制度先進、人才濟濟,它現在卻瀕于倒閉。
凡事務求留有余地!
為此,我提出一個假說:真正保證企業不垮的,是“企業相對資源充裕度”,即相對企業的發展而言,企業資源的相對充裕程度。一個企業擁有各方面豐富的資源,但因發展目標太高,致使資源利用不留余地,那么在形勢變化時,就很容易因為缺乏回旋余地而崩潰。通用就是這樣一個例證。相對于其資源儲備來說,它的發展目標太高了,弦崩得太緊,因此難以度過金融海嘯的劫難。
相反,我們看許多“保守”的企業,它們的發展目標通常比較適中,總是給自己留下余地。有些企業從來不借債,還經常會在帳上趴著大量現金。在外人看來,這些企業很傻,并且經常喪失掉許多機會。這的確是事實。然而,風暴或冬天一來,這些企業因有足夠的“儲備糧”可保安然,而其他發展目標更高、資源利用緊繃的企業卻一朝敗北。
我們再看三鹿奶粉以及中國一大堆出事的企業,其問題其實也是出在發展目標太高,而資源實際無法滿足發展需要上。
發展最大化(表現為利潤最大化、市場最大化、增長最大化等)一直是許多企業追求的目標,也是商學院教科書的標準假設。在現實中,競爭也逼得企業總是不遺余力地消耗資源和擴張。然而,企業要想長期生存,希望還能記住一點中國的古訓:“凡事要留有余地”;或者,記住《圣經》的教導:“凡事要有所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