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韓國特派特約記者 陳志新 傅淶 詹德斌 本報記者 王 娜
哈薩克斯坦議會下院近日通過了一項針對互聯網的新法律草案,根據該法案,互聯網上的博客、論壇、聊天網絡、電子書庫或網上商城等統統擁有新聞媒體地位,必須對其所發布的言論承擔法律責任。法案還禁止在互聯網等新聞媒體上發布未經政府許可的集會或示威等活動信息。哈官方認為,此法案能夠遏制哈國內互聯網上色情、暴力盛行的現象,并有助于國家穩定。但這項嚴格的法案也在哈薩克斯坦國內外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哈官方認為可防動亂
今年1月5日,哈薩克斯坦信息化和通訊署向議會提交了一項有關互聯網使用問題的法律修正案,建議加強國家對互聯網信息安全的管理。4月29日,該法律修正案在哈議會下院一讀全票通過。5月7日,議會下院專家小組對法案進行了審議,從修正案中刪除了一項有關總檢察院有權自行關閉媒體的條款。該法案將于近期遞交議會下院進行二讀審議。如該法案獲通過,將提交上院核準,最后經總統簽字后即可生效。
據路透社報道,哈薩克斯坦官方認為,該法案能夠防止動亂以及保護人民利益。報道援引哈副總檢察長杜爾巴耶夫的話說,“像法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冰島這樣的富足國家也為發生大規模騷亂而震驚,你們也都記得最近在摩爾多瓦發生的事情(指4月初摩爾多瓦議會選舉后出現的暴力抗議活動———編者注)”,杜爾巴耶夫認為媒體能在引發騷亂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必須對媒體加以管制。
哈薩克斯坦國內支持管制互聯網的人士認為,此舉是為了應對哈互聯網迅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據統計,哈現在大約有15%的人經常使用互聯網,而在2007年只有不到6%的城市居民使用過互聯網。有哈薩克斯坦人士稱,目前哈互聯網已成為五花八門言論的集散地,也是色情與暴力充斥的場所,已經“到了必須進行整治的時候”。
隨著哈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還成為哈反對派媒體及非政府組織宣傳自身主張、發表批評言論的主要載體。因此外界猜測,哈薩克斯坦對互聯網加強控制,也有避免發生顏色革命的考慮。哈議員梅伊拉姆·普什姆巴耶夫在7日議會專家小組的發言中指出,國家有責任維護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保障經濟發展和全體人民的福祉,因此必須采取措施禁止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大眾傳媒宣揚違背國家法律、損害國家與社會利益的言論。
國內外輿論爭議激烈
該法案在哈薩克斯坦國內外引起不小爭議。哈一些人權組織和媒體代表強烈反對該法案。他們認為,此項法案將增強政府對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的控制力度,壓制言論自由,阻礙哈互聯網事業的發展。一些西方媒體也將該法案解讀為哈政府收緊了對網絡和新聞媒體的管制。路透社稱,盡管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受金融危機打擊很大,但由于該國對公眾抗議管理嚴格,目前該國只出現了一些小規模的抗議行為。美國之音中文網7日則直接指責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稱其執政已有18年,哈國內對其批評聲音越來越多,因此,加強控制互聯網是納扎爾巴耶夫消除這些批評聲音的唯一手段。
此舉在鄰國俄羅斯也引起不小的反響。俄保護公開性基金會主席西蒙諾夫認為,個人發表在博客、論壇或聊天網絡上的言論被視為大眾傳媒作品令人“無法理解”。在俄羅斯博客論壇上,有俄網友稱,規范互聯網可取,但限制言論自由不可取,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
很多國家都在監控互聯網
目前,為維護國家利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對互聯網實施了或輕或重的管理措施。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互聯網實施監控。在埃及,關于互聯網管理的法令已有4部,涉及網絡犯罪、知識產權、電信管理、電子簽名等。1994年,埃及專門成立內政部下設的國家電腦與網絡犯罪司來打擊電腦和網絡犯罪。此外,通信部、內閣信息與決策支持中心以及埃及軍方也參與對互聯網的管理。在一些埃及互聯網人士看來,涉及政治敏感問題、宗教、風俗習慣、外交關系等內容的話題,都不應該讓網友隨便發表評論。
在希臘,雅典通訊社網站和雅典新聞網站沒有新聞跟帖或評論,任何網友如果想發表觀點,只能通過電子郵件、傳真或書信形式給網站編輯發信。
韓國則是世界上鮮有的實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2004年3月修改公布的《公職選舉和防止選舉舞弊法》規定,在網絡媒體留言板上刊登意見時,必須首先確認發帖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是否一致才可以發帖。該法于2004年舉行第17屆韓國國會選舉時首次適用,不過,由于遭到信息人權團體的強烈反對,直到2006年的地方選舉時才真正實施。▲
環球時報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