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楊孝文
今年戛納有點冷。這不單單指最近襲擊法國的那股寒流,而是影展13日開幕,這座昔日的歐洲電影之都卻還沒什么人氣。也許是在經濟危機和甲型流感的雙重夾擊下,紅毯走秀明星們對戛納缺少了熱情,抑或是各國電影人對62歲的戛納已沒了興趣?
今年戛納有點縮水
按照往常的規律,戛納電影節每逢雙數屆都會辦得相對熱鬧些,可今年是個例外。這一點從巴黎戴高樂機場就能發現,以往戛納電影節開幕前一星期左右,巨幅主題海報已被掛在機場醒目位置,而這次《環球時報》記者12日從巴黎出發時,并沒見什么宣傳品提醒人們戛納電影節來了。
走在小城戛納的街道上,記者更感覺到有些冷清,跟鄰街的小販打聽,回答是經濟不景氣,至今沒見到什么“大人物”來。記者問擔不擔心甲型流感,熱情的法國南方人倒是笑著說:“這個不用擔心,法國南部的陽光會殺死病毒。”
據電影節組織者介紹,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電影節,盡管戛納也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但原定出席本屆電影節的電影人和參賽影片都不會比去年少,戛納需要節儉的是“運行成本”:從宴會承辦次數和規模,到發型設計師的人數,再到派發給電影人的“零花錢”都包括在內。另據戛納城市酒店協會的負責人米歇爾透露:“今年各公司都盡量少地派員工來戛納,同時也會縮短工作周期。”
李安和亞洲成為看點
本屆影展的開幕片是美國動畫影片《飛屋環游記》,這一選擇既可被看作老舊的戛納尚有童心,也可認為是一種無奈之舉。從最近幾屆的歐洲電影節可以看出,至少在形式上向美國靠攏很有效,起碼能先賺足人氣。初生牛犢的意大利羅馬電影節,就是因為美國片扎堆以及好萊塢明星捧場才搶了威尼斯的風頭。
從本次戛納組織方分發的宣傳手冊來看,號稱大師云集的戛納影展這次只籠絡到了一批歐洲“中流團隊”, 如果像加斯帕·諾、伊莎貝爾·科賽特這些導演都被稱之為大師的話,那李安就該得終身成就獎了。
李安這次攜《制造伍德斯托克》而來,大有拿遍歐洲大獎的味道,此前他憑《喜宴》和《斷臂山》已經斬獲了金熊和金獅。有趣的是,這些影片碰巧都有些“同性戀電影”的味道,不知戛納評委會不會從音樂傳奇的意義上看中《制造伍德斯托克》。除李安外,臺灣導演蔡明亮又是每戛納必到,這次他仍脫不了“情色片”的帽子,唯一的新意在于用歐洲演員。另外,內地導演婁燁、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峰也有作品入圍,韓國電影界更是攜9部影片來法國兜售。難怪有同行打趣道,“亞洲電影這次救了戛納。”
好萊塢冷淡戛納
某種意義上講,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是奧斯卡的前哨站,不管獲不獲獎,好萊塢明星去充滿文藝氣息的歐洲影展繞一圈,也許會落個演技派的美名。但隨著歐美電影人接觸的日益頻繁,精明的好萊塢發現新片去歐洲曝光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從去年參加戛納影展的電影看,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調包嬰兒》,票房口碑都很一般。由朱麗安·摩爾主演的上屆開幕片《盲流感》,竟讓《泰晤士報》說成,“它是最慘不忍睹的國際電影節揭幕影片”。
當然,戛納也并非一無是處,像昆汀·塔倫蒂諾、史蒂文·索德伯格等名導,以及約翰·特拉沃爾塔這樣明星都可以說從歐洲紅遍全球。▲
環球時報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