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OMP”問題最初的揭露者,旅美自由學者方舟子回顧了兩年來蒙牛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并從科學的角度闡釋了所謂的OMP的真相

這場已持續兩年的戰爭的導火線,純粹來自一次偶然事件。
2007年3月8日,我在北京一家超市見到在推銷蒙牛特侖蘇牛奶,并擺著一塊牌子,上書特侖蘇牛奶添加了蒙牛的科研人員發現并命名的一種天然活性牛奶蛋白——“牛奶造骨蛋白(OMP)”,由中國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證明:“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丟失方面具有作用?!蔽覐奈绰犝f牛奶中還含有這種蛋白質,就想去查一下。
當天回到住所,恰好收到北京一位中學生的來信,詢問我對特侖蘇牛奶中OMP有何看法。根據他在生物課學到的知識,蛋白質吃了以后,會被消化掉,變成氨基酸被人體吸收,因此即使牛奶中有OMP,也不會被人體原樣吸收,不能起到造骨的作用。
一般來說,這是對的。但我還想知道這個OMP究竟是什么東西,就查了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結果沒有找到一篇有關“造骨牛奶蛋白”或OMP的論文。用Google搜索,出來的幾個網頁都是推銷蒙牛產品的宣傳。如果OMP真是蒙牛的新發現,按學術規范也應該寫成論文發表,先在學術界討論,取得了共識后才推到市場上去。
3月10日有一個關于我新書《科學成就健康》的討論會,為健康維權為主題,我在發言中就舉了OMP做為反面例子,批評蒙牛作為名牌企業也在做虛假宣傳。時在“3?15”之前,有幾家報紙的記者想要報道此事,采訪我,還采訪了蒙牛的有關人員。但那些報道大多沒有發表出來,據說都是在發表的前一天被撤下的。有個別的報道在其他城市的都市報漏網,也很快被從網上刪除。我首次見識了蒙牛的公關力量。
蒙牛負責公關的人后來通過多種渠道想和我私下交流“消除誤會”,均被我拒絕。我表示只愿意和蒙牛的有關專家在公開的場合進行辯論,蒙牛卻不愿意。
OMP:主要成分就是IGF-1
此后我在健康講座和在一些揭露虛假產品的文章中,都把OMP作為經典案例。于是,OMP究竟是什么東西,在網上引起了議論。
2007年4月初,我在特侖蘇的網站上發現“造骨牛奶蛋白”專家評審委員會成員梅方權在一個推銷特侖蘇牛奶的會議上的發言:“OMP是具有細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質,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由肝臟合成。成骨細胞中含有豐富的OMP,它參與骨代謝的調節,對成骨細胞的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種含有70個氨基酸,分子量為7649的蛋白質??”
有網人由此推測說,這似乎指的是一種著名的蛋白質——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也譯做“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確,IGF-1的分子量、氨基酸數目、合成器官、分布、生理功能等等,都與上面所介紹的一模一樣。如果是兩種不同的蛋白質,未免過于巧合。
此后逐漸挖掘出來的證據都證明蒙牛所說的OMP就是給IGF-1取的新名稱。在國家專利局的網站上可查到蒙牛申請的一個專利《一種液態奶》(申請號200610003551.9),專利內容是往牛奶中添加IGF-1,正文中提到由北大醫學部用這種含IGF-1的牛奶對大鼠做的增強骨密度實驗。此前我從一名采訪過蒙牛的記者那里得到《造骨牛奶蛋白(OMP)增強骨密度實驗專家評審意見》,文中提及由北大醫學部做的大鼠實驗結果,與專利申請書中所述完全相同,證明是同一個實驗,也證明特侖蘇OMP牛奶就是IGF-1牛奶。
蒙牛技術總監母智深等人發表的論文也明確地說IGF-1是OMP的主要成分。例如他們發表于《中國乳品工業》2008年第2期上的論文《造骨牛奶蛋白(OMP)主要成分功效學研究進展》中稱“從OMP的4種主要成分,血管生長因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維生素D3、酪蛋白磷酸肽各自的功效學研究來看??”其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就是IGF-1的譯名。他們發表于《食品工業科技》2008年第1期的《補鈣、骨骼健康與造骨牛奶蛋白》中稱“造骨牛奶蛋白OMP的主要成分為血管生長因子、細胞生長因子、酪蛋白磷酸肽、維生素D3”,并在細胞生長因子后面注明是IGF-1。
IGF-1之害
IGF-1是人體能夠自己分泌的激素,一天分泌量大約10毫克。IGF-1對人體幾乎所有細胞(包括骨骼細胞)都能產生作用。但是IGF-1能引發多種癌癥。血液中IGF-1高的人,易患乳腺癌、上皮細胞癌、前列腺癌、肺癌、結腸直腸癌,可能還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
一般牛奶中也含有IGF-1,超高溫消毒不能使其完全失活,不過牛奶IGF-1量很低,其濃度大約為4 ng/ml(納克每毫升,納克即十億分之一克),即便都被完整地吸收進了體內,對人體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何況在正常情況下這么低量的IGF-1都會被消化掉了。
但是根據蒙牛的專利,100克特侖蘇牛奶中添加的IGF-1的含量高達5.65?16.8 毫克,為一般牛奶的數萬倍,100g特侖蘇牛奶中的IGF-1含量比人體一天的分泌量(10毫克)還高。
如果他們真的添加了這么多的IGF-1,就很值得消費者擔憂了:喝了IGF-1濃度如此高的牛奶,如果有一小部分IGF-1躲過了消化直接進入人體,就會使血液中的IGF-1含量顯著增高,增加患多種癌癥的風險。動物實驗證實,食物中的IGF-1一小部分可被胃腸直接吸收進入血液。有研究表明,血液中IGF-1含量偏高約10%,會使乳腺癌風險增加大約50%。
這些信息被披露出去以后,“特侖蘇含有致癌物質”的說法在網上就開始流傳開去了。特別是在去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傳得更廣。我曾經在去年11月10日應邀到天涯論壇專門回答網友的有關提問。
OMP如何成了MBP?
此前蒙牛只知IGF-1具有“造骨”作用,不知它也能致癌,明說或暗示OMP就是IGF-1,現在卻斷然否認OMP與IGF-1有任何關系,改口說OMP是國外使用多年的牛奶堿性蛋白MBP,好像此前它在宣傳材料、專利申請書和論文中的說法都不存在似的。
在蒙牛最近的回應中,同樣充滿了不實之詞。就算OMP就是MBP,MBP也并非就像蒙牛所說的那樣“其安全性受到了FDA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FDA規定:MBP可以使用在食品中,并且對其用量不做任何限制”。蒙牛聲稱MBP“在FDA的‘安全物質表中的認證號為GRN No.196”,事實上,這個號碼的標準寫法是GRN 000196,也不是什么認證號,而是上報號:日本雪印牛奶公司的美國代理人就有關在食品中添加“牛奶堿性蛋白餾分”(簡稱BMBPF)的安全性問題上報給FDA的編號。FDA在答復時指出,FDA目前不質疑雪印公司認為其安全的結論,也不認定BMBPF是否安全,并沒有說“MBP可以使用在食品中,并且對其用量不做任何限制”。
蒙牛總裁楊文俊在回應質疑時聲稱“OMP牛奶的同類產品在美國、日本等地已經熱銷多年”。MBP是在2006年3月為了進入美國市場才由日本雪印牛奶公司的代理人上報給美國FDA,FDA于2006年9月做了答復,那之前肯定還沒有在美國上市,怎么可能在美國已經熱銷多年?我在美國也從未見過這類產品,美國市場上很少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高端”牛奶,基本上都是鮮牛奶。
蒙牛公司近日向媒體出示了一張“新西蘭農業及林業局食品安全認證”,這是新西蘭TATUA公司于2007年2月將原料出口到中國時出具的,但是在這份文件中,該公司出口到中國的原料寫的并非MBP,而是“乳鐵蛋白共分離物”。
這個原料都有什么成分呢?據新西蘭TATUA公司網站的介紹,乳鐵蛋白共分離物的成分包括“乳鐵蛋白、乳過氧化物酶、生長因子、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 這些成分中,公認與造骨可能有關的只有生長因子,包括IGF-1。
日本雪印牛奶公司在試圖解釋為何牛奶堿性蛋白MBP能促進骨代謝時,列舉的理由之一也是因為MBP含有包括IGF-1在內的多種生長因子。所以繞了這么大一圈子,蒙牛的“造骨牛奶蛋白”OMP還是沒法擺脫和IGF-1的關系。
蒙牛又聲稱,“經檢測,特侖蘇OMP牛奶中IGF-1的含量,與普通牛奶一樣?!边@倒很有可能。事實上我一開始就不太相信蒙牛真的像其專利聲稱的那樣加了那么多的IGF-1,因為IGF-1是很昂貴的。
如果檢測結果表明特侖蘇牛奶的IGF-1含量很低,那不過表明蒙牛此前一直在做虛假宣傳。這個事件,更大程度上屬于一場營銷欺騙與反欺騙的戰爭。
期待結局
OMP牛奶大張旗鼓地上市已有三年,網上對其質疑也有近兩年,為什么直到現在國家質檢總局才突然發現特侖蘇牛奶中的OMP是違法添加的物質?是國內機構設置不健全嗎?并非如此。有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在負責上市審批,有國家質檢總局在監管產品生產質量,有國家工商局在監管產品銷售,從機構設置上看與發達國家沒有什么差異。
防止不良企業欺騙、危害公眾,本是這些監管部門的責任。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監管部門沒有履行好其職責,有時甚至成為不良企業的同黨。
是國內法律不完備嗎?并非如此。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未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準而生產經營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或者該食品的產品說明書內容虛假的,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衛生許可證。”
國內虛假產品廣告滿天飛,我們何時見過哪家大公司因此真正被依法沒收了違法所得?欺詐性營銷的獲利很大,風險極低,公司越大就越保險。
所以問題不在于是否有法可依,而在于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甚至根本就無意執法。在這幾年的“打假”生涯中,我已經歷了多場類似的戰爭,也見慣了這樣的情景。
但愿這一次會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