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風
從經濟角度看,這些無傷大雅、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所謂違法活動,其實增加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
中國經濟已經處于下滑期,將持續多長時間,何時復蘇,無人知道。政府很著急,想了很多辦法。但有一個辦法,似乎沒有被更多提及。其實,這是政府自己就可以做的,而且,也許能夠立竿見影地產生推動經濟復蘇的良好效果,那就是重新探討一下“城管”制度。
這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呢?關系很密切。
現在很多專家想當然地給政府出了很多刺激消費的主意。意思好像是,民眾很有錢,但不愿花。事實果真如此嗎?在中國,大多數中低收入民眾的苦惱,恐怕是無錢可花。尤其是在經濟衰退中,他們所受沖擊最大,比如,幾千萬農民工失業返鄉,立刻就喪失了基本收入。由此,幾千萬農民家庭的生活就會出現困難。其實在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也會受到影響,收入下降,有人會失業。這個時候,刺激消費的政策毫無意義。
要正確地應對經濟下滑,首先要搞清楚下滑的本質。哪怕是凱恩斯爵士也承認,經濟衰退的本質是社會的經濟活動減少,所以,他所提出的方案是政府通過赤字財政增加公共開支,以刺激經濟體系恢復正常的生產、交換。從倫理與政治角度看,赤字財政是有問題的,但推動社會的經濟活動增加,卻是實現經濟復蘇的必由之路。為此,關于城管制度的重新審視便具有了必要性,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諸多正常經濟活動構成了障礙。
梁漱溟先生也早就指出過,中國人向來就不習慣過集團生活,因而其集團觀念十分薄弱,這包括,缺乏國家意識,所謂“天高皇帝遠”說的就是這種心態。其次,普通中國人向來相信,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用經濟學的術語說,中國人天生就有企業家精神。這是古代中國出現經濟增長、人口繁殖的基本動力。
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繁榮,仍然是因為這一動力機制。人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斷地改革那些不合理的制度,政府也適時放松了某些方面的控制。于是,民眾的企業家精神就得以發揮出來。私人企業家的干勁,農民工的勤勞,就是中國奇跡的全部原因。只不過在三十年以前,這些東西無處發揮,過去三十年可以發揮了。
當然,小販們的不屈不撓,也是中國城市社會的一道景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愈發明顯,因為,從那時開始,大量國有企業員工下崗,他們一不偷,二不搶,僅僅希望依靠自己的辛苦,換取一口飯吃。還有一些農民進城之后,沒有穩定的職業,也加入這城鎮小販的行列。他們的這種選擇某種程度上具有為社會“減負”的性質。試想,如果他們自己不找食,都變成社會負擔,政府恐怕更難以承擔。
然而,城管制度也因此而興起了。城管的一個主要職能就是在城市里打擊所謂的非法的無照攤販。當然,城管的職能不僅如此。對于獲得牌照的正規的商業活動,城管也帶來困擾。因為,城管實施的檢查自然會給從業者帶來成本,從而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正常的經濟活動。
如果說,在經濟繁榮期,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比較正常,財富財產機制順暢運轉,那么,城管驅趕、打擊城市無照小販,不會導致過于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到了經濟下滑期,社會因為城管的所謂執法活動而蒙受的社會損失,就不止于此了。已經有政協委員鄭重提出,大學畢業生在沒有找到穩定就業崗位之外,不妨自行就業,去做做小販。立刻就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城管答應嗎?
可以想象,由于經濟下滑,很多人失去穩定的就業崗位,被迫進入不穩定的就業狀態,隨時都可能為了生活而變成無照商販。也就是說,在經濟下滑期,違法的無照經營商販的數量理論上將會增加。這是人們解決自己失業問題的小路。從經濟角度看,這些無傷大雅、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所謂違法活動,其實增加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這類活動有助于經濟的復蘇。城管如果仍然堅持原來的執法模式,某種程度上等同于阻礙經濟復蘇。
進一步說,在經濟下滑期,解決失業問題、讓失業者有飯吃,乃是社會、政府所要面對的頭等重要的問題。如果失業者看不到希望,或者沒有飯吃,就會釀成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而以“消滅”無照商販為自己職能的城管,很可能澆滅那些自己找飯吃的失業者的希望。
所以,在經濟下滑時期重新探討城管制度,正當其時。